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 孫湛

消化道是人體消化食物、吸收水份及其他營養物質的場所。它自上而下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和大腸連接而成。食物經口進入消化道,經由胃和十二指腸初步消化,在小腸內進行營養吸收,最後在大腸內進行水的吸收並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根據位置的不同,食管、胃和部份十二指腸被稱為上消化道;其他小腸和大腸被稱為下消化道。消化道任何部位出現損傷、引起出血,都被稱為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時,血液排出體外的管道只有兩個:口腔或肛門。經口腔排出的血液多數情況下呈紅色,或者顏色稍深,類似咖啡色,統稱為嘔血。血液經肛門排出時,表現為黑便和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時,因出血部位較高,血液經過消化道內一些酶的分解作用,最後隨大便排出時多為黑色。下消化道出血時,血液還沒來得及經過酶的分解作用就已被排出體外,故大便的顏色較紅。當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時,大便也會呈暗紅色。

病因眾多,注意鑒別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與長期不規律飲食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如止痛藥或激素等有關),其次是劇烈嘔吐引起的胃黏膜撕裂。隨著人口老齡化,腫瘤發病率逐漸升高,胃和食管的腫瘤也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較常見原因。我國乙型肝炎發病率高,若病毒不能被有效控制,會引起肝硬化,從而繼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嚴重時也會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主要是大腸或小腸的腫瘤,其次是炎症、血管性因素,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系膜動脈栓塞等。

嚴重出血須立即就診

少量出血,如僅有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或糞便上附著些許鮮紅色血液時,患者應去消化科門診做胃鏡或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和病變性質,接受相應治療。若出現以下症狀,說明出血量較大,須立即到急診就診。

1.嘔血:一旦出現嘔血症狀,估計消化道出血量在500毫升以上。

2.解柏油樣便:一旦發現黑便顏色加深、呈柏油樣,或者解出的黑便不成形、稀薄,提示出血量較大。

3.伴頭暈、心慌、出冷汗症狀:無論是嘔血、黑便還是便血,若合併頭暈、心慌、出冷汗,說明出血量較大,已有休克早期的表現,須立即去急診就診。即使此時無嘔血或黑便症狀,也可能是大量出血積聚在消化道內,尚未排出體外。一旦出現眼前發黑、手腳冰冷,甚至反應遲鈍或小便量減少,說明患者已經處於休克期,應立即送至醫院急救。

特別提醒:”大便發黑” “吐血” 不一定是消化道出血

糞便是食物的殘渣,糞便的顏色與前一日進食的食物或藥物有很大關係。如果進食了血製品,第二天的大便顏色可能會發黑;進食了含紅色色素的食物,第二天的大便顏色可能會變紅。因此,糞便顏色發黑或變紅,並不一定就是消化道出血。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有消化道出血,到醫院做一次糞便檢查即可鑒別。

那麼從口中吐出鮮血是否一定就是消化道出血呢?也不一定。口腔既是消化道的開口,也是呼吸道的開口。氣管或肺部的出血會經口咳出;鼻腔的出血順著鼻咽部流入口腔也會經口吐出。

專家介紹

急診科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上海急診醫學分會委員。長期從事急診和危重病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擅長急性昏迷、急性胸痛和腹痛、嚴重膿毒症及疑難複雜等重症病人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