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任宏宇

門診來了位正值壯年的趙先生,自述近一年來反覆出現便血,以為是痔瘡出血,自己購買了痔瘡膏外用。最近聽同事說起,便血可能是腸癌症狀,他頓時害怕起來,便來醫院就診。

鬧肚子?痔瘡?

我仔細詢問後得知,趙先生平時排便不成形,每天1~2次,有時輕微腹痛,肛門部位無疼痛。正值壯年,加班熬夜、應酬吃外賣是常事,偶爾鬧肚子,他並沒太在意。這次出現反覆暗紅色黏液血便,伴腹痛,超過6個月,外用痔瘡膏無效。考慮到腸炎、腸癌、肛門直腸疾病等均可出現便血,我安排趙先生進行實驗室、影像學、內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一週後,趙先生帶著檢查報告來複診。大便常規和培養結果排除了痢疾桿菌、寄生蟲、結核桿菌、真菌等感染性腸炎,糞便鈣衛蛋白升高;血沉(ESR)加快,C反應蛋白(CRP)升高;結腸影像檢查未發現腫瘤;結腸鏡檢查發現腸道黏膜多發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模糊,附有膿血性分泌物,可見假息肉,結腸袋變鈍;黏膜活檢提示炎症,見糜爛、潰瘍、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至此真相大白,趙先生的便血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致。

腸炎為何會出血?

趙先生十分不解,腸炎的症狀不是腹痛、腹瀉嗎?怎麼會便血呢?我耐心解釋: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屬於炎症性腸病範疇。在遺傳缺陷的背景下,患者先天免疫功能障礙,加上外界因素影響,如飲食、生活習慣不良,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以及藥物刺激,腸道細菌種類會發生改變,腸道免疫器官無法識別有益菌,對其進行攻擊,導致炎症。反覆持續的慢性炎症使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隨著病情進展,潰瘍累及黏膜下層血管,導致血管破潰出血,引發便血,嚴重者可致貧血、失血性休克等。

聽到這裡,趙先生著急起來:“這個病能治好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病,治療需要時間和耐心,可採用個體化綜合療法,包括休息、飲食調節、消除精神應激因素等。藥物治療方面,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選擇5-氨基水楊酸(5-ASA)、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AZA)或英夫利西單抗等。

此後,趙先生聽從醫囑,按時服藥,定期隨訪,並改掉了飲食、生活方面的壞習慣,病情得到控制。

專家提醒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做好自我管理,包括遵醫囑用藥、定期隨診、控制飲食、調節心理等。胃腸道感染、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口服避孕藥、高糖和高脂飲食、環境污染、緊張和壓力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危險因素,需要加強預防和控制。

專家介紹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教授,美國胃腸病學會(AGA) 會員。擅長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以及胃腸鏡下進行診斷、止血、早期腫瘤的微創治療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