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  潘相學

很多人在睡覺的時候會不自控地流口水,這種現象是否表示出現了一些健康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嗎?

中醫將睡覺流口水稱為“口涎自出”,認為“脾在液為涎”,脾臟與唾液關係密切。正如古籍中多有論述:“脾開竅於口,脾之陰精上布於口,為涎。”“脾足太陰脈,通於五穀之液,上出廉泉,故名曰涎。”指出口水源於位於喉結正上方、下頜下緣凹陷處的脾經廉泉穴。脾胃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功能虛弱不僅表現為食欲減退、大便溏泄、神疲乏力、口淡無味等,還會因統攝口涎的力量減弱,使得口涎自出。因此,治療口涎自出,中醫主要從調理脾胃入手,選用四君子湯作為基礎方,再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加減,並配合針刺隱白、三陰交、足三裡等常用的健脾和胃穴位,亦可結合艾灸。

除中醫治療外,患者自身也應重視呵護脾胃。飲食上盡可能做到每餐營養足夠且均衡,控制食量,勿過饑、過飽;少食西瓜、柿子等涼性水果,以及燒烤、火鍋等油膩厚味的食物及甜品;多食蛋黃等含鐵較多的食物,適當食用肉、蝦、豆類等優質蛋白質食物,羊肉、肉桂等溫補之品,以及粳米、糯米、山藥、大棗等補氣之品;沖泡黃芪等中藥代茶飲,有助於補氣健脾。平時可自製大棗粥、白扁豆粥、黃芪燉雞等養生藥膳食用。

此外,還應適當運動,加強代謝;保證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注意穿著,不要讓腹部受冷;思慮過度會損傷脾胃,精神過度緊張時,宜適當緩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