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馮明 

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缺乏精神、少氣無力是疾病表現,而失精、脫氣、無神則意味著生命垂危。中醫認為,精、氣、神三者關係密切,相互滋生,精充氣則足,氣足神乃旺。保養精、氣、神,是健身延年、延緩衰老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精、氣、神逐漸衰退的中老年人,更應珍惜此人身“三寶”。

節制以養精

“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之於生命活動譬如發動機中的油,古人常用油燈比喻,將失精稱作“油盡燈枯”。精難生而易耗,保精之道首先在於節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尤其是縱欲,最易損耗精氣,故中醫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節制性欲,以防妄耗精氣。

“葆精之道莫如寡欲。”人之有欲如天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一般正常,過則為六淫。寡欲不是禁欲,有適當的欲望本非壞事,但若太過則易傷身,應適當調整心態、養精蓄銳,少做些虛耗精力之事。

清代醫家李漁曾指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認為睡能還精。就是說,高品質的睡眠是消除疲勞、恢復精力的最佳方法。民間有“吃人參不如睡五更”的諺語,可惜現在不少人不重視“子午覺”(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很多年輕人更是將日夜顛倒、長期熬夜視作家常便飯,甚至“拼搏奮鬥”的象徵。近年來不斷有中青年人英年早逝的新聞報導,大家要引以為戒。

培補以養氣

常言道:“人活一口氣。”中醫認為,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穀之氣和肺吸入的空氣幾部份結合而成。氣的作用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五大方面,涉及呼吸吐納、水穀代謝、血液運行、津液濡潤、抵禦外邪等生命活動。人體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多表現為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科學合理的飲食是補氣的重要環節,也可在食補基礎上輔以藥補。“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其他如黃芪、黨參、太子參、西洋參等也是大眾比較熟悉的補氣中藥材。此外,古人的養氣七法也可參考:“一者,少言語,養肺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少思以養神

民間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的說法,養神之重要性可見一斑。如何養神?除了盡量避免勞心費神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精神專注。

省思少慮,抑目靜耳 常言道:“閉目養神”“眼不見心不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現代社會先進的通訊設備和豐富的傳播手段,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擾,不少人有明顯的資訊焦慮傾向(人在短時間內接受過多繁雜資訊,大腦中樞來不及分解消化,從而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情緒)。此時須適當遠離網路環境,以凝聚精神,可進行靜坐冥想、氣功導引等活動。

恬淡專注

我們不能消極地認為恬淡虛無就是無所事事,任時光蹉跎。書法家蘇局仙在102歲時曾說:“人的養生法,只有‘動靜’二字。動則人所易解,靜則往往認為是四肢休息,呆坐養神,實則百念叢生,無所謂靜。真正的靜就是心神專一。如創造發明,勤學苦練,興致淋漓,思想集中,饑飽不知,寒暖不惑,呼之忘應,這可算入靜之境界。”因此,聚精會神地從事某項工作也利於養神。老年人體力較弱,閒暇時間較多,可適當培養藝術方面的愛好,所謂“琴養心,棋育智,書蘊性,畫怡情”,對健康大有裨益。

專家介紹

山西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從醫三十餘年,臨床經驗豐富,主要從事中醫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的時令熱病(溫病)以及的食療、養生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擅長各類發熱、四季感冒、失眠多夢、咳嗽氣喘、胃痛腹脹、消化不良、泄瀉便秘、頭痛眩暈、汗出異常、男性病等常見病與多發病的中西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