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穀芽別名稻芽、稻蘖、穀蘖、蘖米等。英文名Fructus Oryzae Germinatus或Rice-grain Sprout。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稻穀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得。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稻穀栽培區,水稻產地以南方為主。北方地區常以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的穎果,發芽後即粟芽(Millet Sprout)作為穀芽使用。據考證稻穀的發源地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已陸續在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發現了距今超越萬年的炭化稻穀遺存。目前全球稻穀(水稻)產量排名前5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越南、泰國。

入藥: 稻穀為一年生栽培植物,可按種植時間分為早、中、晚稻。一般認為入藥者以南方早稻加工的穀芽為好。將稻穀用水浸泡1至2天後,保持適宜溫度和濕度,待初生根(幼芽)長至約1釐米時,曬乾即得穀芽供藥用。乾燥的穀芽表面外稃色黃堅硬,剝去外稃內含1粒白米。穀芽以顆粒飽滿、均勻、色黃、無雜質者為佳。穀芽、粟芽、麥芽作為中藥應用功效相近,均出自藥學名著《本草綱目》;但因粟芽和稻芽二者品種來源不同,有文獻研究指出穀芽在《本草綱目》中應指稻芽而非粟芽。

炮製: 穀芽除乾燥生用(生穀芽)外,常見的炮製方法有炒穀芽和焦穀芽等。中國藥典》中記錄了穀芽清炒法。炒穀芽是將生穀芽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並大部份爆裂;焦穀芽是將穀芽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焦穀芽可能會損耗穀芽中所含有的澱粉酶,使其功效降低;故炒製方法的合理性尚有待商榷。

成份: 稻穀含澱粉約70-80%,蛋白質約8%,脂肪約2%,纖維素約9%;尚含澱粉酶、麥芽糖、葡萄糖、氨基酸、多酚類、腺嘌呤、膽鹼、胡羅蔔素,以及維生素A、B、C、E等和元素鈣、磷、鐵、錳、鋅、鎂、硒等。

功效: 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應用: 臨床上可用穀芽治療脾虛食少,食積不消,宿食口臭,胃痛腹脹,熱毒下痢,煩渴消瘦,腳氣浮腫等病症。生穀芽偏於和中,多用於脾虛食少;炒穀芽善於消食,多用於導滯化積。穀芽能補中扶脾,克削之力弱於麥芽。研究表明穀芽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穀芽所含的β-澱粉酶能將澱粉水解成麥芽糖,其α-澱粉酶則使之分解成葡萄糖;但穀芽所含的α-和β-澱粉酶量較少,其消化澱粉的作用不及麥芽。

複方: 醫著《麻疹集成》中健脾止瀉湯是由穀芽配合茯苓、芡實、建曲、查肉、扁豆、澤瀉、甘草等中藥組成的複方,該方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等功效;臨床可用此方治療脾虛食少,腹瀉便溏的患者。

食療: 稻穀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靠進食稻穀作為其主要食物來源。研究表明,稻穀發芽對稻穀的主要營養成份、藥效功能、加工特性等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稻穀在2-5天的發芽過程中,其必需氨基酸、總多酚、總膳食纖維、穀維素、維生素含量等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其抗氧化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也明顯增強。作為藥食共用的日常食材,穀芽的藥效作用較麥芽更溫和,安全性更高。穀芽保健食譜有穀芽花茶、穀芽大棗茶、穀芽茯苓茶、穀芽土茯苓煲瘦肉湯、穀芽陳皮煲鴨肉湯、穀芽淮山薑棗煲牛肚湯等,不妨嘗試。

參考: 《中國藥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