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徐亞偉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房顫”這個名詞,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病的特點──心房肌纖維處於高頻、無規律、不協調的顫動狀態,顫動頻率在400~600次/分。

房顫的最大危害:腦卒中

研究表明,不管基礎病因如何,房顫患者每年腦卒中的發生率在8%以上,較無房顫者至少增加6倍。而在腦卒中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有房顫病史。對於房顫患者而言,預防腦卒中的工作刻不容緩。

目前,預防房顫腦卒中的主要措施是口服抗凝藥物。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抗凝藥物是華法林。不過,華法林的治療效果及風險個體差異大,且患者需要定期抽血化驗凝血指標,否則將面臨發生大出血,尤其是腦出血的風險。近年來,陸續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藥物出現,可以起到與華法林一樣的抗凝效果,且不需要頻繁抽血化驗,但藥價過於高昂,難以普及。為此,醫學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求更為簡便、有效的預防腦卒中的方法。

腦血栓的發源地:左心耳

從發病機制上說,腦卒中的發生與心臟結構密不可分。心臟有2個心房、2個心室。在左心房的前外側,有一個形似耳朵的結構,稱為“左心耳”。左心耳口小,耳腔窄而深,腔壁粗糙不平,經一狹窄的頸部與心房腔的體部相連。由於心房內壓力低,心耳又是一個盲端結構,其中的血流速度本來就比較緩慢。當發生房顫時,整個心房完全喪失正常的收縮功能,心耳內的血流速度就更為緩慢,甚至趨於停滯狀態,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而血栓一旦脫落,栓子就會隨血流播散到全身各處。如果栓塞了腦動脈,即可導致腦栓塞(腦卒中)。

預防腦卒中的新方法:封堵左心耳

醫學科學家們大膽設想:如果能夠設法隔絕心耳與心房體部的聯繫,那麼即使心耳裡形成了血栓,也不可能進入心房,也就不再會栓塞腦動脈導致腦卒中了。他們從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中得到啟發,試用了與治療房間隔缺損或室間隔缺損類似的封堵傘,對左心耳的頸部進行封堵,即左心耳封堵術。

專家介紹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全國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擅長疑難冠心病、各種心律失常的診治及射頻消融治療,尤其擅長房顫的介入治療和心衰的起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