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  崔麗娟

溝通,本質上是一種資訊的交換。移動互聯網時代,溝通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人們以面對面的溝通為主;現在,網路溝通越來越多。

溝通中傳遞的資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的思想或想法,另一部分則是人的情感。同樣一句話,語氣、情感不同,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面對面溝通時,人們不僅能直接傾聽對方的訴說、觀點,還可根據對方的情感反應做出判斷,推斷其更真實的想法。

當我們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工具溝通時,人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會 “缺失” 。即使是視頻交流,鏡頭之外也有很多 “看不到的東西” ,畢竟這種交流並非 “身臨其境” 。比如,一些肢體語言可能沒有被鏡頭 “捕捉” 到──對方不耐煩,在頻繁看鐘錶,但鏡頭未完整展示這一細節…… 溝通是你來我往的過程,只有彼此互動、回饋,溝通才可能有效,即所謂 “說得明白、聽得明白” 。人們通過 網路交流時,由於難以“察言觀色”,互動、回饋大大減少,猶如 “自說自話” ,容易使溝通效率下降,甚至無效。

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前提是良好的溝通。有觀點認為,目前家長、老師與孩子溝通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除“代溝”等因素外,網路溝通方式帶來的“無效溝通”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人際適應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標準。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繫的最主要形式,有效的溝通有助於彼此達成共識,互相理解,對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著重要意義。那麼,在資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 要認識到手機、電腦上的微信、QQ等應用程式只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要積極利用其便捷性等優點,但不能完全依賴它。 其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可或缺。只有面對面相處,才能體會到更多的情感交流。所以,即使生活在溝通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仍要不時創造一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常回家看看” “一起吃頓飯” 仍是增進感情、促進人際交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第三,溝通過程中要重視“傾聽”。通過網路交流時,要盡可能 “勤快些” ,多給對方一些及時的資訊回饋,切忌 “自說自話” ,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第四,通過網路溝通時,發一些表情符號或動圖有助於活躍氣氛,表達情感,但要慎發表達憤怒、鄙視等負性情感的表情符號。這類負性表情符號顯得 “簡單粗暴” ,表達的意思不準確,容易引起誤會。

專家介紹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心理學學會會長,上海市老年學會老年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