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夏玲芳 吳小華(教授)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如何有效防治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持續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 感染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病的病原學基礎,而其他致病危險因素包括:初次性生活過早、多次生育史、口服避孕藥、性伴侶較多、有性傳播疾病史、吸煙、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早期宮頸癌臨床表現多為陰道不規則流血、白帶較多且伴有異味等,而晚期則可伴有尿急尿痛、尿毒癥、貧血等症狀,往往預後較差。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25歲以上已婚婦女:每35年篩查一次

一般地說,從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發展成宮頸癌, 通常要經過宮頸上皮內瘤變-原位癌-早期浸潤癌-中晚期浸潤癌連續發展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研究表明,宮頸癌的生存率只有67%,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達90%,宮頸原位癌的生存率幾乎達到100%。另有研究表明,通過有效的細胞學篩查,大約可使宮頸癌的總體發病率下降2/3左右。如果婦女一生中做過2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可使其浸潤性宮頸癌的發病風險降低43%。如果每年做1 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可以降低發生浸潤性癌風險近93%。

美國陰道鏡及宮頸病理協會(ASCCP)等機構的宮頸癌篩查指南建議,無論性生活開始的年齡或是否有其他行為相關的危險因素,宮頸癌篩查應從21歲開始。我國規定,25歲以上的已婚婦女應每3~5年篩查一次。下列人群,如有不良性行為,第一次性生活過早、性生活紊亂者;早婚、早育、多產的婦女;宮頸不典型增生,特別是中、重度者;丈夫有性亂行為,或有不潔性生活習慣者,丈夫有包皮過長、包莖或患陰莖癌者;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特別是16,18亞型感染者;從未使用過避孕套者,應每年篩查一次。

最佳拍檔:細胞學 +HPV-DNA檢測

常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有婦科查體、宮頸細胞學檢查、HPV檢測等,經濟、方便、易行、安全,容易被女性接受。美國宮頸癌篩查指南中,將HPV聯合細胞學檢查作為成年婦女的最佳篩查策略。有高危因素的婦女則可增加頻次,每年行一次HPV聯合細胞學檢查。

婦科查體   這是最經濟實用的篩查手段,有性生活的育齡女性應每年常規進行此項體檢。優點在於可直接發現宮頸病灶,並在醫生直視下直接取活檢明確診斷。最大的缺點是不利於發現宮頸早期浸潤癌及癌前病變。

宮頸細胞學檢查   這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篩查技術,包括傳統的巴氏塗片法和現在流行的液基細胞學檢查法(TCT)。①傳統巴氏塗片假陰性率及誤診率較高。因此,傳統的巴氏塗片適用於經濟落後地區大規模人群的宮頸癌篩查。②液基細胞學檢查法設備及耗材價格昂貴,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基層醫院開展較困難。事實上,無論是巴氏塗片法還是液基細胞學檢查法,所取標本均為細胞水準診斷,存在一定的假陰性概率,且不能判斷癌症細胞是否浸潤宮頸肌層,因此,不能作為宮頸癌的最終診斷依據。

HPV-DNA檢測   HPV 檢測作為初篩手段可有效發現高危人群, 且可用於宮頸病變和宮頸癌治療後的監測。然而,HPV檢測雖提高了篩查的敏感度, 但特異度有所下降, 且HPV 檢測成本高, 實驗室設備要求也很高, 不適合大規模篩查。如果篩查結果陽性或發現肉眼可疑癌時, 均應活檢做病理學檢查。

總之,宮頸癌作為目前唯一病因明確、能有效預防的女性惡性腫瘤,廣大女性和醫務工作者必須提高警惕,重視宮頸癌的早期篩查,及時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早發現早治療,可治癒。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癌症研究會會員,國際婦癌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