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別名玉蜀黍鬚、玉蜀黍蕊、蜀黍鬚、包穀鬚、玉麥鬚、棒子毛等。英文名Corn Stigma。

來源 為禾本科玉蜀黍屬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花柱和花頭。該植物的種子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苞米、粟米(粵語)、番麥(閩南語)等,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將玉米帶至西班牙,逐漸傳到世界各地。玉米由明代傳入中國,現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各地廣為種植,主產區位於松遼平原地區。

入藥 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收穫玉米時採收玉米鬚,曬乾或烘乾即可入藥。其作為中藥應用始載於《滇南本草圖說》。除花柱(玉米鬚)外,該植物的種子(玉米)、穗軸(玉米軸)、根(玉蜀黍根)、葉(玉蜀黍葉)等亦可供藥用。

炮製: 玉米鬚可鮮用或曬乾生用。常用乾品約1-2兩煎湯內服;或經發酵後使用;或燒後研末使用;也可燒煙吸入使用或外用等。

成份: 玉米鬚中主要的化合物有黃酮及其苷類、有機酸、生物鹼、甾醇、糖類、脂肪油、揮發油、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其黃酮類成份為木樨草素、芹菜素,黃酮碳苷等。玉米鬚含16種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達13.3%;另含脂肪油約2.5%,揮發油約0.12%。玉米鬚含多種有機酸,包括乳酸、軟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等;另含多種單糖、低聚糖和多糖,如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等。此外還含維生素B、C、E、K等和鉀、鈉、鈣、鐵、銅、鈷、鎳、鋅、錳、鎂、鉻等元素。

功效 利尿消腫,利濕退黃,平肝利膽,瀉熱止血。

應用 中醫常用玉米鬚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短赤淋痛,或濕熱黃疸,或婦人乳汁不通,紅腫疼痛等病症。現代研究表明玉米鬚有利小便、利肝膽、擴血管、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護心腦、抗過敏、促凝血等作用。臨床也證實玉米鬚對於急性和慢性腎炎者水腫、急性和慢性肝炎者黃疸,尿路結石、膽道結石、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急性溶血性貧血、蕁麻疹、哮喘、慢性鼻竇炎等多種疾病有效,並可預防習慣性流產、妊娠腫脹、乳汁不通等病症。

玉米鬚與其它中藥配伍,組成中藥複方應用的實例很多,例如玉米鬚配伍積雪草、黃精等可治療腎炎水腫尿少;配伍車前子、甘草梢等可治療膀胱炎小便赤痛;配伍石葦、白茅根等可治療尿路結石血尿;配伍茵陳蒿等可治療黃疸性肝炎;配伍蒲公英、青蒿等可治療膽囊炎;配伍野菊花、決明子等可改善高血壓症狀;配伍黃芪、山藥、天花粉、麥冬等可治療糖尿病;配伍橘皮、羅漢果等可治療咳嗽痰多;配伍冬瓜皮等可治療妊娠水腫等。

食療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來源,玉米鬚是藥食兩用的常用中藥材玉米鬚中黃酮類物質的含量是玉米粒的15倍多;玉米鬚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佔其氨基酸總量的1/3;玉米鬚中鉀鹽(硝酸鉀)含量較高;是食療保健的佳品。在中藥裏,玉米鬚亦稱為“龍鬚”;雖然藥性平和,但對人體具有廣泛的藥效作用。將玉米鬚或留鬚玉米放入鍋內煎煮1小時,取出湯汁即是“龍鬚茶”。龍鬚茶清香可口,經濟實惠,是適合於全家人共飲的保健茶。

參考: 《中藥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