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吳小華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近年來的權威資料顯示:宮頸癌患者中,15%的患者發病年齡小於40歲;在可手術的患者中,45%的患者發病時小於40歲。由此可見,宮頸癌發病的年輕化趨勢近年來尤為明顯。而在這些年輕患者中,有的還未完成生育,有的甚至還未結婚,過去的手術方式是將宮頸和宮體一併“端走”,這種手術方式意味著患者從此沒有了月經週期,失去懷孕機會,這對患者本人和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如何保留這些患者的生育功能?2004年起我院開展了“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開啟了這些患者“孕育生命的通道”。該手術保留了患者的子宮體,根治性切除病變的宮頸、宮頸旁組織、上段陰道,再將殘留的子宮體與陰道縫合,為術後患者懷孕開啟“孕育生命的通道”。迄今為止,我院已經累計完成該類手術160例,是世界上完成這一手術例數最多的醫療機構,無復發率達99.4%。目前,已有6位患者成功孕育了下一代。

無疑,這些媽媽們是十分‘幸運’的。她們幸運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她們發現宮頸癌的時候尚處於早期,可以手術切除腫瘤病灶,其次才是生下寶寶。目前,接受該項手術的患者超過90%是早期宮頸癌患者。此外,該手術的適應人群還必須符合中國患者的“復旦標準”:①術中冰凍病理顯示淋巴結沒有轉移;②腫瘤最大直徑小於4釐米;③腫瘤局限於宮頸;④患者有強烈的保留生育功能願望;⑤腫瘤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或鱗腺癌等。

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切除了宮頸,使原本宮頸在受孕過程中的作用喪失,加之不少患者有盆腔炎及輸卵管堵塞病史,這些患者較正常女性而言自然受孕概率將會降低。對於這些特殊的“備孕媽媽”,專家建議,如果自然受孕沒有成功,患者可以採取體外受精或其他輔助生育技術,以提高受孕概率。在歐美發達國家,宮頸癌患者術後接受輔助生育技術的比例遠遠高於我國,其受孕概率較自然受孕高出1/3。

可以說,手術的成功好比為孕育生命搭建了一個舞臺,家庭的支持、丈夫的不離不棄,則是迎來寶寶極為關鍵的因素。因此,大家應摒棄對宮頸癌患者的偏見,以一種更加寬容、包容的心態去接受這群需要關懷和説明的特殊人群。尤其是丈夫,應該充分瞭解宮頸癌的治療進展,以百倍的精力去關懷妻子,鼓舞和勉勵她們,並創造新生命的降臨。當然,社會醫療機構在為這些特殊受孕群體提供孕產期診治過程中,也應給予更加個體化、人性化的關懷。

臨床證實,能夠接受該項手術的患者超過90%是早期宮頸癌患者,因此,育齡女性,特別是20歲以上有過性生活的女性,應該每年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盡可能早期地發現病變,及時治療,才能為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實現“保育”創造機會。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癌症研究會會員,國際婦癌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