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主任護師 夏文蘭

臨床上,有些患者出於疾病治療和康復需要,會帶“管”出院,常見的管道主要包括鼻胃管、胃造瘺管(為患者提供腸內營養),導尿管、膀胱造瘺管(幫助各種原因所致下尿路梗阻者排尿),T型管(膽道手術後膽汁引流),各種引流管(腹腔、膽囊造瘺、膿腫引流等),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用於需長期靜脈輸液或靜脈應用化療藥者),氣管切開套管(因呼吸衰竭、咽喉惡性腫瘤等行氣管切開術者)等。這些管道對患者的治療和恢復很重要,若護理不當,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如誘發或加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如氣道阻塞、窒息等)。

一防管道滑脫

各種管道的位置和深度都有明確的要求和標記,患者本人和家屬應牢記,並注意觀察管道是否出現滑脫。做清潔、擦拭等管道護理時,動作要輕柔,同時檢查並記錄管道插入的位置和深度,護理結束後將管道固定牢靠。移動身體(如翻身、坐立、起床等)時,要避免牽拉管道,防止意外滑脫。一旦發現管道滑脫,應立即至醫院就診。

Tips:未經醫生同意,不可擅自拔除管道。

二防管道堵塞

保持管道通暢很重要。如果管道堵塞,就失去了置管的意義,輕者會加重病情,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如氣管切開套管堵塞引起窒息)。常見的管道堵塞表現有:推注或輸注困難(如鼻胃管、胃造瘺管、PICC),引流液的量明顯減少(如導尿管、膀胱造瘺管、T型管、各種引流管),分泌物由置管傷口處外滲,出現不明原因的寒戰、高熱等。

所帶的管道不同,保持通暢的注意事項也不同。

1.鼻胃管、胃造瘺管 注入的流質食物不宜太濃稠;經管道給藥時,要先研磨藥片或倒出膠囊中的藥粉,用溫水溶解後再經管道注入;每次鼻飼或給藥後需注入20~40毫升溫開水,沖洗管道;定期(一般每30天)到醫院更換管道。

2.導尿管、膀胱造瘺管 應避免折疊留在體外的管道;定期(一般每30天)到醫院更換導尿管或造瘺管。

3.T型管及各種引流管 應避免折疊留在體外的管道;引流袋的位置要明顯低於傷口所在高度。

4.PICC 每週到醫院“沖管”(將20毫升生理鹽水以脈衝式沖入管道)一次,保持管道通暢;為防止血栓發生,不可保持手臂不動,可適度使用置管一側手臂做刷牙、洗臉等日常活動,但避免提重物(超過3千克);不宜游泳。

Tips:洗澡的實用“小竅門” PICC置管者在至醫院維護管道的前一晚或當天洗澡時,可用保鮮膜纏繞手臂三圈,儘量避免傷口碰水,水溫不宜太高,水蒸氣不宜過大,以免刺激和滲濕傷口,導致皮膚濕疹。

5.氣管切開套管 根據病情,氣管切開套管可選擇銀質或塑膠材質。銀質管道有內套管,需每隔6小時取出,洗淨,煮沸消毒30分鐘,冷卻後再裝入(可根據痰液量和黏稠度適當增減次數);塑膠材質管道要加強濕化和吸痰,防止痰痂形成、堵塞氣道。

三防感染

為預防感染,患者應按時換藥,保持傷口處清潔乾燥;放置好引流袋或集尿袋,位置不能高於傷口或尿道口,以防引流液或尿液逆行感染;及時傾倒引流液或尿液;牢記袋外包裝上的有效日期,及時更換新袋。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主任護師,擅長老年護理、傷口導管和PICC等各類導管護理與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