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李瑩

心臟性猝死可分為4期,分別是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期和生物學死亡期。

前驅期

是指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部份患者有胸痛、氣短、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但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症狀。

終末事件期

是指從心血管狀態出現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前的一段時間。由於猝死的原因不同,這一期的臨床變現各異。典型表現是突發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若心跳驟停是瞬間發生的,可無任何預兆,患者直接出現意識喪失。部份患者在猝死發生前數小時或者數分鐘內,可出現異常的心電活動,如多形性室早、室速,最終出現室顫,進而發生心跳驟停。

心臟驟停期

心跳驟停後,心臟不能有效收縮,不能把血液泵出,患者無脈搏,測不到血壓,表現為意識喪失、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間斷、歎息樣呼吸,隨後出現呼吸停止,皮膚蒼白,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生物學死亡期

心跳驟停後4~6分鐘,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數分鐘後過渡到生物學死亡期。因此,在患者發生心跳驟停後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和盡早除顫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築四道防線,攔截心臟性猝死

從目前的資料看,心臟性猝死的院外生存率低於5%,是一種高致死率的急症,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應當讓更多的居民接受專業的心肺復蘇培訓,並在公共場合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首先,要避免和減少心臟性猝死的發生,大家應當養成常規體檢的好習慣,“三高”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將這些危險因素對心臟、血管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

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低鹽、低脂飲食,作息規律、不熬夜,堅持參加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

第三,若體檢發現心電圖異常,應及時去心內科就診,必要時做進一步檢查,及時發現心律失常等隱患。

第四,有暈厥病史或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者,應諮詢醫生,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明確是否存在離子通道病,離子通道病引起的猝死大多發生於年輕人。心臟驟停倖存者、存在基因突變、經電生理檢查證實有惡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植入“植入式心臟複律除顫器(ICD)”。ICD可以在十幾秒內自動識別室速、室顫並及時電除顫,是目前防治心臟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專家介紹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擅長心律失常的診治,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複律除顫器(ICD)、三腔起搏器(CRT)的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