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徐亞偉

治療房顫,遵循4原則

關於房顫的治療目標和方法,國內外的指南均推薦:

1.積極抗栓治療,通過藥物治療、左心耳封堵術等,預防全身各臟器的栓塞(尤其是腦栓塞);

2.複律並維持正常竇性心律,包括藥物複律、電複律和導管消融等治療;

3.積極控制心率,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房室結消融加生理性起搏手術;

4.去除誘因,治療合併症,如減輕體重、戒煙、糾正睡眠呼吸暫停、積極治療高血壓等。

導管消融

其中,導管消融術在複律和維持竇性心律方面優於藥物複律,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

導管消融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手段,通行做法為:經皮膚表面穿刺股靜脈等外周靜脈,將細長而柔軟的導管送入心臟內,通過導管將射頻、鐳射、超聲等熱能,冷凍能,脈衝能等,作用於心臟的內表面,破壞引起房顫的心肌細胞。

四類患者可行導管消融術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聯合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發佈的《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21)》指出,是否行導管消融治療需結合患者年齡、房顫持續時間、左心房大小、心房纖維化程度以及腎功能等因素決定。導管消融術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複律和維持正常心律,改善患者的症狀。一般地說,導管消融治療主要適用於以下4類房顫患者:

陣發性房顫患者

對陣發性房顫患者而言,導管消融在維持竇性心律、減少房顫負荷、改善症狀和運動耐量、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等方面均明顯優於藥物治療。新近研究證實,導管消融術作為症狀性陣發性房顫的首選治療安全有效,為導管消融作為陣發性房顫一線治療提供了依據。

持續性房顫患者

隨著一系列臨床試驗的發佈及導管消融治療經驗的積累,導管消融術在持續性房顫治療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

房顫伴心衰的患者

近年來,導管消融用於治療房顫合併心衰者的成功率和圍術期併發症發生率,與心功能正常房顫患者相近,患者術後左心室功能、運動耐量、生活品質改善明顯。

● 房顫伴長間歇(快慢綜合徵)的患者

這類患者在陣發性房顫發作終止後,可出現持續時間超3秒的竇性停搏,有時伴交界性逸搏,導管消融治療為這類患者的合理選擇。

心房擴大(直徑超過55毫米)、纖維化程度高、合併症多的房顫患者,採用導管消融術後復發率較高,手術獲益率較低,應選用其他治療手段。

左心房或左心耳存在血栓的房顫患者,禁行導管消融術。由於導管消融術會啟動體內的凝血系統,導致凝血功能亢進,患者術後至少需要進行抗凝治療2個月,故有抗凝禁忌者不能行導管消融術。

術後仍需重視治療和監測

很多患者認為,做了導管消融手術以後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

房顫是一種增齡性疾病,即使導管消融手術成功,隨著年齡增長,房顫可能再發,因此患者在術後不可掉以輕心,須定期監測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此外,具有心電圖記錄功能的智慧手錶或手環,也可作為居家心電監測的有效工具。同時,患者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

1.抗心律失常藥物

導管消融術只是處理了引起房顫的病因,讓心房有機會恢復正常節律,不再發生房顫。術後短期內,手術效果還不太穩定,一般要2~3個月後才可見效。在這段時間內,部份患者仍有房性早搏、房顫等心律失常,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需要提醒的是,若發生快速房顫,心率超過每分鐘120次,血壓正常者可口服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或比索洛爾),以降低心率、緩解症狀。若服藥2小時後,心率仍未下降,患者須立即就醫。

2.抗凝藥

無論導管消融手術成功與否,房顫患者仍有發生血栓栓塞的風險。因此,血栓栓塞高風險患者(如65歲以上人群,以及有高血壓、心衰、糖尿病、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史者),在導管消融術後須規範使用抗凝藥不少於8週。

專家介紹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全國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擅長疑難冠心病、各種心律失常的診治及射頻消融治療,尤其擅長房顫的介入治療和心衰的起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