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黑豆別名黑大豆、細黑豆、烏豆、零烏豆、柴豆、冬豆子等;英文名Black Seed of Soybean。淡豆豉別名豆豉、大豆豉、淡豉、香豉等;英文名Fermented Soybean。

來源: 黑豆與黃豆均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豆科植物大豆的種皮有黑、黃、青、褐等數種顏色;黑豆與黃豆不僅種皮色澤有別,二者在食用和藥用等方面也有不同。我國是黑豆的故鄉,各地廣為栽培,主要分佈於東北和華東等地區。黑豆分為野生黑豆和栽培黑豆;在我國大豆品種資源中約佔15%,構成我國大豆品種資源的重要類群。傳統出口的優質黑豆品種有黑龍江的亮皮青仁黑豆和浙江的烏皮青仁黑豆等。

入藥: 黑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成熟後採收,將種子曬乾即可供食用或藥用。黑豆、黑豆芽、黑豆葉、淡豆豉(以黑豆釀造)等均可入藥。其藥性功效及臨床應用在中醫藥古藉中早有記載,如《本草圖經》指出黑豆入藥以緊小者尤佳。

炮製: 黑豆可熟食或生用,內服或外用。黑豆芽也用於製作大豆黃卷。淡豆豉是將黑豆和青蒿、桑葉經蒸罨發酵加工而成,《中國藥典》中記載了有關淡豆豉的炮製方法和具體工藝;古代尚有燒製、熬製、醋蒸製、清酒漬製等炮製方法。

成份: 黑豆與黃豆的成份相似,但黑豆含蛋白質約46%,較黃豆更高。黑豆蛋白中限制性氨基酸為蛋氨酸,較黃豆高約29%;其賴氨酸和蘇氨酸含量較黃豆高約15%。黑豆含脂肪約16%,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約70%。黑豆含碳水化合物約23%,膳食纖維約10%,碳水化合物中多糖約12%。黑豆中異黃酮含量也略高於黃豆。此外黑豆含單寧、皂甙、膽鹼、抗氧化酶、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種皮含花色苷等生物活性成份。

功效: 補腎養血,烏髮明目,活血通脈,祛風利水,調中解毒等。

應用: 臨床上可用黑豆治療腎虛腰痛,遺尿盜汗,黃疸浮腫,筋脈攣痹,風毒腳氣,產後風痙口噤,癰腫瘡毒等病症。黑豆與綠豆相似,善解諸毒;特別是與甘草配伍應用,療效更佳。以黑豆解毒時宜生用,可將黑豆水浸後,生搗調膏服用;另以黑豆治痘瘡時可外用,將黑豆研末直接外敷患處。淡豆豉能解表除煩,宣發鬱熱;臨床常用其治療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煩燥胸悶,虛煩不眠等病證。現代研究證實黑豆及其製品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等廣泛的藥效作用,對防治糖尿病、腎病、骨病等有益。

方: 中醫經典醫著《傷寒論》中記載了梔子豉湯,該方由梔子和淡豆豉二藥組合成方。梔子味苦性寒,降火除煩,善於瀉三焦臟腑之邪熱,可引導內熱從下(小便)而出;淡豆豉味苦性溫,宣鬱除煩,善於開宣胸中鬱熱由上而解。二藥配伍,一升一降,共奏清熱除煩,理氣解鬱的功效。以該方為基礎,進一步變化而成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乾薑湯、梔子柏皮湯、枳實梔子豉湯等方劑,均具有治療熱鬱胸膈的功效;但各方又有溫、補、攻、消、降等不同特點。

食療: 黑豆是歷代本草文獻所載具有治療作用的食材。黑豆的營養成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等特點。黑豆中的蛋白質含量位居眾豆之首,其鐵、鋅、碘等元素含量也較高,這些都是黑豆能補虛養血,保健益壽的重要物質基礎。黑豆皮是分離提取花色苷的理想原料;花色苷具有抗氧化、調免疫、抗炎症等多種生理活性,近年來頗受關注。黑豆製品等黑色食品以其獨特的滋補保健作用獲得了廣泛青睞,在一定程度上與中醫傳統理論和經驗相吻合;黑豆成為中醫藥的補腎佳品就是很好的例子。鑒於豆類、黑色、鹹味均與腎的五行歸類相同,常食鹽水煮黑豆即是一種方便而實惠的補腎妙法。

參考: 《中藥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