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黃豆別名黃大豆、大豆等,英文名Soybean。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黃色種子。同屬大豆植物尚有黑大豆等品種。大豆古名菽,原產中國,是我國古代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目前我國保存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約7000份,栽培大豆約2.3萬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野生和栽培黃豆在我國各地廣泛分佈。至20世紀30年代,黃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黃豆年產量排位靠前的國家分別有美國、巴西、阿根廷、中國等。

入藥: 黃豆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8-10月果實成熟後採收,將種子曬乾即可供食用或藥用。黃豆在幼嫩未成熟期稱為毛豆;黃豆經浸罨後發出的嫩芽稱為黃豆芽。黃(黑)豆種子發芽後可製作大豆黃卷(又稱為豆蘖、菽蘖等)。黃豆及豆芽等皆可入藥,其藥性功效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中藥古藉中早有記載。

炮製: 黃豆和黃豆芽可熟食(煮、炒等)或生用(榨汁、磨粉等),內服或外用。大豆黃卷的製法古有炒、焙、煮、蒸等法,現代可按《中國藥典》的製法,將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脹,放去水,用濕布覆蓋,每日淋水2次,待芽長至0.5-1cm時,取出乾燥。另有製大豆黃卷是將大豆黃卷與淡竹葉、燈芯草煎出的藥汁共煮後曬乾而成;炒大豆黃卷是將大豆黃卷置鍋內微炒至原色變深而成。

成份: 黃豆含蛋白質約40%,其中80%以上是可溶性蛋白質。黃豆含碳水化合物約25%,主要為蔗糖、棉籽糖、水蘇糖、毛蕊花糖等低糖類和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多糖類,約有50%是膳食纖維。黃豆含脂類約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約85%,主要為亞油酸、亞麻酸、油酸、磷脂等。大豆中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約6%,包括鉀、鈉、鈣、鎂、磷、硫、氯、鐵、銅、 鋅、鋁等。大豆中維生素含量豐富,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A、E等,水溶性維生素有B1、B2、B3、B5、B6、C等。黃豆含許多重要的活性成份如多肽類、異黃酮類、低聚糖類、皂甙類、核酸類、磷脂類(卵磷脂、腦磷脂、磷脂醯肌醇、磷脂醯膽鹼等)、固醇類等。黃豆芽的某些營養成份如維生素等高於黃豆。

功效: 健脾利水,寬中導滯,解毒消腫,祛濕通痹,護骨抗衰等。

應用: 臨床上黃豆和黃豆芽可治療脾虛水腫,食積瀉痢,胸腹脹悶,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關節痹痛等病症。大豆黃卷能清熱解表,祛風除濕;可治療暑濕發熱,麻疹不透,胸悶不舒,骨節疼痛,陰囊濕癢等病症。現代研究證實黃豆及其製品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護血管,護心臟,護肝臟,抗腫瘤,抗氧化,抗衰老,護骨骼,以及健腦益智,護膚美容等廣泛的藥效作用。但痛風患者應注意控制豆製品的攝入,或選擇食用經去嘌呤方法處理的豆製品。

複方: 來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著名中成藥牛黃清心丸,是歷久不衰的效驗名方。清代在對該方進行加減化裁後定為清宮秘方。該方以牛黃、麝香、犀角(水牛角代)、羚羊角、金箔、阿膠等名貴中藥配伍大豆黃卷等20餘種中藥組成;能益氣養血,鎮驚安神,化痰熄風;主治痰熱上擾引起的胸中鬱熱,驚悸虛煩,頭目眩暈,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病症。此方配伍精妙,有“科學涼茶”之稱,體質強弱者皆可服用。

食療: 黃豆被譽為“豆中之王”。其營養價值很高,如黃豆中蛋白質含量遠超肉、蛋、乳類食品,因而位列人類各種食材之首。黃豆及豆芽的藥用價值也很突出,如所含的異黃酮等成份,能調節人體內的雌激素受體,有效改善更年期綜合徵和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又如黃豆中的磷脂等成份,有助於防治老年癡呆等增齡病變。豆製品種類很多,研究發現加工過程和方法會影響豆製品的營養成份,因而豆製品可根據其營養高低排列如下: 豆粉、泡豆、豆芽、豆漿、豆腐皮、豆油、豆渣、豆糕、豆腦、豆腐、豆腐乾、豆片、炸豆腐、豆醬、豆豉、豆腐乳。

參考: 《中藥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