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教授   趙維蒞

我國淋巴瘤患者有哪些特點?淋巴瘤起病隱匿,易被誤診,如何使患者得到及早診斷與治療?淋巴瘤類型繁多,如何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升療效,改善預後?且聽專家的分析。

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國高發

淋巴瘤的發病率雖不高,約為6.6/10萬人,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患者數量也有近十萬人。

按照腫瘤細胞的來源,淋巴瘤可分為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的霍奇金淋巴瘤(約佔10%)和惡性程度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約佔90%),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包括B細胞淋巴瘤、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NK細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學行為和臨床表現呈高度異質性和侵襲性,亞洲人群高發。過去,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惡性程度較高的淋巴瘤患者預後不良,5年生存率僅為30%。

多學科聯手,實現淋巴瘤精準診斷

“如果把血管比作河流,小船比作惡變的淋巴細胞,那麼只要小船能到達的地方,都可能成為淋巴瘤的‘棲息地’。因此,淋巴瘤幾乎可以發生於人體任何組織和器官(頭髮與指甲除外)。”趙維蒞教授形象地介紹道,“臨床上,部份淋巴瘤患者可因腹痛就診於消化科,也可因呼吸困難就診於呼吸科,等等。此外,一些患者的病灶較為隱匿,就像小船藏在了蘆葦中,很難被發現。不少患者因此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為實現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診斷,“火眼金睛”找出病灶,不讓一名患者被漏診,瑞金醫院配備了專業的淋巴瘤診療團隊。對疑難患者,淋巴瘤多學科(MDT)團隊(包括病理學、放射學、B超、核醫學、放射介入、消化科、腎臟科、五官科、外科、神經科等)專家會進行全面評估,對一些長在特殊位置的病灶(如鄰近血管等),可在B超或CT引導下避開危險部位進行穿刺活檢,使患者獲得明確診斷。

首創適合中國患者的分子分型體系

目前,淋巴瘤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部份患者還可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對淋巴瘤患者而言,接受規範治療至關重要。腫瘤的治療講究“精準”,明確腫瘤細胞來源與病理分型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淋巴瘤病理類型十分複雜,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淋巴系統腫瘤病理分類標準,目前已知的淋巴瘤有100多種,針對不同病理類型的淋巴瘤,治療方案各不相同。

為此,趙維蒞教授帶領團隊通過研究淋巴瘤的發病機制,完善了淋巴瘤分子診斷新技術,建立了以中國淋巴瘤患者資料為基礎的分子分型基因譜,使淋巴瘤患者的分子分型變得簡單、高效且精準,為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目前,針對淋巴瘤治療的靶向藥物已有上百種。如何根據不同淋巴瘤患者的分型選擇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將傳統的靶向治療升級成‘量體裁衣’式的靶向治療(tailored targeted therapy,3T),是我們團隊一直思考、力求完成的夢想,分子分型建立與應用為圓夢提供了更多可能。”趙維蒞教授說道。

傳播先進技術,讓更多患者獲益

在瑞金醫院,低危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90%;早期NK/T細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85%~90%,中高危B細胞淋巴瘤和NK/T細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可達到70%左右。與過去高侵襲性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0%~40%相比,已有“飛躍”。

儘管成果豐碩,但趙維蒞教授團隊的進取腳步從未停歇。迄今為止,各類型淋巴瘤的特異性病因尚不明了,尋找淋巴瘤確切病因,從源頭阻斷淋巴瘤的發生;通過分子診斷技術和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措施,使每一位患者獲得良好預後,是他們努力奮鬥的目標。

為使更多患者受益,近年來,趙維蒞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了淋巴瘤血液專科醫聯體建設,著力開發可用於淋巴瘤診斷、預後評估的分子分型試劑盒,將瑞金醫院的先進技術和治療理念推廣開來,讓更多淋巴瘤患者獲得同質化的診療。

不僅治病,還要做患者的心靈“藥神”

除了治療疾病,心理疏導也很重要。不少淋巴瘤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惡性腫瘤後,內心恐懼、絕望。這個時候,醫生要做的不僅是治病,還要治“心”。

趙維蒞教授告訴記者,瑞金醫院血液科有一支由患者組成的志願者團隊,隊長王老師是一位退休教師,曾患有淋巴瘤。康復後,他主動回到病房,為病友們加油鼓勁,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如今,這支志願者團隊日益壯大,隊員都曾是淋巴瘤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後的他們會定期回到醫院、深入病房,為病友們帶去溫暖與希望。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領軍人才,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實驗血液學會秘書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中國抗淋巴瘤聯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