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沙參可分南沙參和北沙參,二者功效相似。南沙參別名白參、泡參、桔參、土人參、穩牙參、保牙參、鈴兒草等,英文名Radix Adenophorae。北沙參別名萊陽參、海沙參、遼沙參、條沙參等,英文名Radix Glehniae。

來源 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或杏葉沙參等的乾燥根;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全球沙參屬植物約50餘種,我國有42種,7亞種,2變種。廣泛分佈全國各地,野生資源非常豐富。南沙參主產於貴州、四川、雲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黑龍江等省,其商品來源較複雜;以貴州的產量最大,以安徽、江蘇、浙江所產的品質為佳。北沙參主產於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以栽培為主;山東萊陽為北沙參的道地藥材產地。

入藥: 沙參屬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南沙參春、秋二季採挖,北沙參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刮去粗皮,洗淨乾燥入藥。南沙參味甘,形較粗而質較松;藥材以粗大,飽滿,無外皮,色黃白者為佳。北沙參味甘微苦,形較細而質較堅;藥材以粗細均勻,長短一致,去淨栓皮,色黃白者為佳。按國家標準可分3等,一等者條長34 cm以上,上中部圍徑達0.3~0.6 cm,無蘆頭、尾須、蟲蛀和黴變等;二等者條長23 cm以上,上中部圍徑達0.3~0.6 cm;三等者條長在22 cm以下,粗細不分混用。

炮製: 沙參乾條和乾片(飲片)是其進入藥材市場的主要形式。尚有炒黃、蜜炙、米炒等炮製方法。

成份: 已從沙參屬植物分離和鑒定了糖類、甾體、三萜、甙類、香豆素、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沙參含糖量很高,尤其是多糖成分,有的品種可達50%以上。其三萜成分按結構類型可分為齊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環阿屯烷型。甾體如β-穀甾醇、胡蘿蔔素等。甙類如多種酚 性沙參甙等。香豆素如白花前胡素等。脂肪酸如亞油酸、 硬脂酸甲酯等。約含17 種氨基酸及13 種人體必需常量及微量元素。另含生物鹼、皂甙、黃酮、樹脂、單寧、多種維生素等成分。

功效: 南沙參養陰清肺,化痰益氣。北沙參養陰清肺,生津益胃。              

應用: 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黨參並稱為中藥五參。中醫常用沙參治療肺陰虛或胃陰虛患者,出現肺熱燥咳,陰虛勞嗽,乾咳痰黏,咽乾音啞,或胃陰不足,脘腹隱痛,食少乾嘔,氣陰兩虛,煩熱口乾。但須注意沙參不宜與防己、藜蘆合用。研究表明沙參具有鎮咳祛痰、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輻射、抗氧化、抗衰老和改善學習記憶等諸多藥理作用;臨床上沙參及其複方不僅用於治療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亦可廣泛應用於治療五官、腫瘤、免疫、內分泌、皮膚等各科疾病。有報導杏葉沙參有解毒作用,臨床可治藥物中毒、蛇蟲咬傷、癰瘡腫毒等。

方: 沙參麥冬湯是中醫溫病學派“甘寒救護津液治法”的重要方劑之一,由沙參配伍麥冬、玉竹、桑葉、花粉、生甘草、生扁豆等藥組成;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的功用;主治肺胃同病,燥邪傷陰,出現身熱不高,咳嗽不甚,口乾鼻燥,口渴咽乾,舌乾少苔,脈細數者。同類方劑如前述養陰益胃的益胃湯,由北沙參配伍麥冬、玉竹、生地、冰糖而成;主治溫病傷陰,胃陰不足等病症。

食療:  北沙參已被納入國家主管部門公佈的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名單中。日常生活中北沙參早已成為深受大家喜愛的保健食材。沙參可做成沙參粥、沙參羹、沙參湯、沙參甜品等美食佳餚。沙參食療常與玉竹、百合、石斛、黨參、淮山、枸杞子、薏米、紅棗、蓮子、花生、綠豆、紅豆等合用,俗稱清補涼。此外北沙參的嫩葉也可食用,經處理後煮湯、炒食、拌食均可,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

參考: 《中國藥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