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教授   施慎遜

萬女士45歲,因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失眠、消極念頭持續半年而在外院就診,被診斷為患了抑鬱症,接受SSRI(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抗抑鬱藥物治療。儘管萬女士按醫囑服藥,但服藥後胃腸道等不良反應明顯,在一個月的治療過程中多次中斷用藥。萬女士向醫生抱怨,自己服藥後不但不良反應大,而且感覺療效不明顯。為此,萬女士轉院就診,醫生詳細檢查和評估後,診斷萬女士患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換用SNRI(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雙重抑制劑)類抗抑鬱藥物,並對她進行心理疏導。經過1個月治療,萬女士的病情明顯好轉,服藥後的不良反應非常輕微,治療依從性好。經過2個月的治療,萬女士自覺病情已有所好轉;治療3個月後,萬女士感到基本恢復到病前水準。目前,她仍在繼續治療中。

抑鬱、焦慮共存,問題更棘手

抑鬱症和焦慮障礙是兩種不同的常見精神障礙,但二者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的現象很常見。研究顯示,大約2/3的抑鬱症患者合併焦慮障礙(也稱“抑鬱症共病焦慮障礙”),中年、女性患者較多見。

抑鬱症的主要臨床症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愉快感缺乏、無用感或自責自罪、絕望感、消極念頭和行為等。焦慮障礙的主要臨床症狀包括: 過度焦慮、害怕、恐懼、擔憂、緊張、眩暈、顫抖、出汗、口乾、呼吸短促、坐立不安等。抑鬱症與焦慮障礙共存的常見症狀包括:睡眠障礙、食欲改變、心血管症狀、胃腸道不適、注意力障礙、易激惹、精力缺乏等。因此,臨床上有時區分單純抑鬱症和“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並不容易,需要醫生對每個患者進行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的全面檢查和評估。

臨床上為什麼要區分單純抑鬱症和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呢?國內外研究顯示,與單純的抑鬱症相比,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患者的臨床症狀更複雜(原有的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變得不典型,各種軀體症狀更為突出),病情嚴重程度更重,自殺風險增加,藥物治療起效時間慢,患者治療依從性低,病程遷延,容易反復。因此,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的治療難度大,患者、家屬和醫生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對治療保持足夠耐心和信心

抑鬱症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症狀,達到臨床痊癒,恢復整體功能水準,提高生活品質,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預防復發。抑鬱症的規範治療分為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首先,由於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的藥物治療起效時間慢,故急性期治療時,通常2週起效的藥物在此類患者中可能要3~4週才起效,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其次,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的患者需要抗抑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聯合治療,以更好地控制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盡快達到臨床痊癒。第三,應聯合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預防復發。因此,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療有效後,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的時間相對更長。

目前,對於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的治療藥物推薦選用新型抗抑鬱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雙重抑制劑。這兩類藥具有較少的不良反應和較高的耐受性,被推薦為一線用藥。對中老年抑鬱症合併焦慮障礙患者,還要注意鑒別是否伴有軀體疾病,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中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耐受性低,常因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通常需要“低劑量起始、緩慢加量”,以提高治療依從性。

專家介紹

施慎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教授、主任醫師。擅長抑鬱症、焦慮障礙、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各類難治性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