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麥芽別名大麥芽、大麥蘖、大麥毛等。英文名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或Malt。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大麥Hordeum vulgare L.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得。1萬多年前大麥已開始在中東地區種植。我國青藏高原也是大麥的主要發源地。早在新石器中期,居住在青海的古羌族就已在黃河上游地區栽培大麥。在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鄉東灰山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了距今已有5000年的碳化大麥。現在大麥在我國各地均有種植,以西北部地區較多,資源豐富。其它國家也廣泛種植大麥,品種眾多;斯瓦爾巴種子庫中已收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約10萬份大麥種子。

入藥: 大麥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可按季節和產地分為春麥與冬麥等品種。將麥粒用水浸泡後,保持適宜溫度和濕度,待幼芽長至約5毫米時,曬乾或低溫乾燥即得麥芽供食用和藥用。入藥者以顏色淡黃、胚芽完整為佳。麥芽作為中藥應用的記載,最早出自藥學名著《本草綱目》。

炮製: 麥芽除乾燥生用(生麥芽)外,常見的炮製方法有清炒法(中國藥典)和麩炒法等。麥芽是將自然乾燥的麥芽置鍋內炒至微有爆聲即取出。焦麥芽是將生麥芽在鍋內翻炒至外部內部皆呈均勻黃色。麥芽微炒對其澱粉酶影響不大,但炒焦會明顯降低澱粉酶的含量;另外煎服法也會損耗麥芽中的澱粉酶,使其功效降低。因此,可以考慮將生麥芽研成細粉直接沖服。

成份: 麥芽中蛋白質含量較高者可達12%以上;麥芽還含有18種必需氨基酸。麥芽含脂類約4%;其中約70%為甘油脂,約8%為脂肪酸。麥芽的澱粉含量約佔其幹物質的70%;膳食纖維約5-10%。尚含麥芽糊精、麥芽糖、葡萄糖、澱粉酶、轉化糖酶、過氧化異構酶、大麥芽鹼、大麥芽胍鹼、黃酮類、多酚類、磷脂、膽鹼、腺嘌呤、細胞色素C、多種維生素及鋅、硒、鉻、錳、鎂、鐵、鈣、磷等元素。

功效: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

應用: 臨床上可用麥芽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房脹痛等病症;也可用於婦女斷乳。生麥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氣;多用於脾虛食少,乳汁鬱積。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多用於食積不消,婦女斷乳。傳統習用焦麥芽消食化滯;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痛;但焦麥芽中澱粉酶含量明顯降低,有待商榷。研究表明麥芽有助消化、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菌、護肝、抑制催乳素、擴張支氣管等藥效作用。

複方: 健脾丸出自明代名醫王肯堂撰寫的臨床醫著《證治準繩》。該方以炒麥芽加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湯缺半夏),再加山藥、山楂、神曲、肉豆蔻、黃連組成;合方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等功效;是治療脾虛食積證患者,臨床上出現食少難消、脘腹脹悶、大便溏爛、身倦乏力等症候的常用方劑。該方消補兼施,消不傷脾,補不滯氣;現代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有效。

食療: 大麥是全球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營養和保健價值一直是多學科研究的熱點。麥芽、麥芽糖、麥芽糊精、麥芽酚等均是食品、飲料、釀酒、飼料等行業的重要原料,應用十分廣泛。日常麥芽保健食譜有麥芽汁、麥芽茶、麥芽餅乾、麥芽饅頭、麥芽麵包、麥芽冬栆、麥芽豆漿、麥芽番茄汁、麥芽雞蛋羹、麥芽紅棗粥等。麥芽是2012年國家主管部門公示的86種藥食兩用中藥材,其食用的安全性很高;但中醫認為脾胃虛弱而無積滯者不宜多食麥芽;此外孕婦也不宜多食麥芽。

參考:《中國藥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