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特需醫療科主任醫師  黃高忠

隨著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普及,被查出頸動脈斑塊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中老年人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可達50%以上,頸動脈斑塊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就好比老舊的自來水管會沉積水垢一樣。不過,斑塊的問題比水垢要複雜得多,如果頸動脈發現了斑塊,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如冠狀動脈、腦動脈等)也有可能存在斑塊。斑塊可能長期“沉默”,也可能突然發生破裂、脫落等情況,引發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嚴重後果。

斑塊是什麼?有斑塊怎麼辦?且聽分析。

1問:什麼是斑塊?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動脈血管壁分為內膜、中膜、外膜三層,內膜的表面被一層內皮細胞覆蓋。當某些理化因素導致動脈內皮細胞損傷時,血液中的脂質(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C)會進入動脈壁,並在內膜與中膜之間沉積下來。通常所說的斑塊就是指的這種動脈管壁上的粥樣硬化性病變,其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脂質條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期、複合病變期。

2問:斑塊有何危害?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發生於全身動脈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冠狀動脈、腦動脈、腹部動脈和周圍動脈(主要包括頸動脈和下肢動脈)。斑塊對人體的危害與大小、形態、性質、發展速度、阻塞部位和程度等多種因素有關。小的穩定性斑塊不阻塞血管,可以沒有症狀,這在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並不少見。若斑塊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干預,可逐漸增大,導致管腔狹窄,直至完全閉塞。若斑塊不穩定(破裂、出血等),誘發急性血栓形成,可在短時間內造成血管閉塞。這種情況若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在腦動脈,則會導致腦卒中。   

3問:膽固醇是斑塊的罪魁禍首嗎?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高膽固醇血症、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腹型肥胖、缺乏運動、飲食不合理、精神緊張、家族遺傳因素等。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作用是構成細胞膜和合成激素等。與動脈粥樣硬化關係較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大量研究表明: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會促使脂質沉積於血管壁,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4問:如何捕捉斑塊?

檢測斑塊最常用的方法是彩超、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頸動脈和下肢動脈解剖位置比較表淺,用彩超就可以觀察其病變情況。要觀察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則需要做CTA或MRA。其中,頸動脈是最常檢查的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全身中等動脈的病變情況。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簡稱IMT)≥1.0毫米,提示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若IMT≥1.3毫米,則提示頸動脈斑塊形成。

5問:“軟斑”與“硬斑”哪種更危險?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脂質核心、外圍的纖維帽和表面內皮組成,分為不穩定斑塊與穩定斑塊兩類。當斑塊的主要成份為脂類時,稱為“軟斑”;如果斑塊發生明顯鈣化,就形成了“硬斑”。與“硬斑”相比較,通常“軟斑”的纖維帽較薄,其覆蓋在斑塊表面,容易破裂,屬於不穩定斑塊(也稱易損斑塊)。相反,纖維帽較厚而脂質較少的斑塊通常是穩定斑塊。一般情況下,斑塊本身不會脫落堵塞血管,因為動脈斑塊不是黏附在血管壁上的團塊,而是已成了動脈結構的一部份。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飲食過鹹、缺乏運動、長期熬夜、吸煙、酗酒等會損害血管內皮,為脂質的沉積創造條件,並可能誘發斑塊破裂,使其中的脂質成份暴露在血液中,誘發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閉塞。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特需醫療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臨床醫學博士。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臨床藥理及老年病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