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在西方好發的乳癌,近年來在東方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30歲時中國女性乳癌發病率開始增加,40到49歲是發病年齡高峰,相比於西方發達國家乳癌平均發病年齡,中國早了十歲。中國女性乳癌發病率以每年3%~4%的高速度增長,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二倍,發病率的增速位居世界第一。

再看一看下面那張名人的名單,觸目驚心:

200210月,李媛媛,國家一級演員,因乳癌去世,終年41歲;

20034月,寶詠琴,香港第二富婆,因患乳癌不幸離世,終年49歲,留下巨額資產;

20075月,電影《紅樓夢》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因乳癌去世,享年41歲從此林妹妹在人間消失;

20094月,阿桑,臺灣女歌手,罹患乳癌末期逝於臺北,年僅34歲;

20151月,內地著名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癌復發救治無效,病逝於深圳,年僅33嵗

20188月,日本超人氣動畫《櫻桃小丸子》的作者櫻桃子因患乳癌離世,終年53歲。

乳癌,又稱乳腺癌,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女性,特別中青年女性的生命。長期來全球開展了乳癌篩查工作,即通過在無症狀的所謂健康女性中進行相關檢查,力爭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乳癌。目的在於可以早期開始進行全面治療,期望提升乳癌的治癒率和/或降低死亡率。多年來,醫學界這樣的努力,結果到底怎麼樣呢?

最近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令人大失所望:乳癌篩查工作的作用居然微乎其微!

在研究中,科學家對一批年齡在30~89歲之間的挪威女性進行了長期追蹤分析,並且比較了乳癌篩查工作計畫實施前與後,因乳癌而死亡的人數,以及她們的壽命。

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地推翻了以前那個一直認為正確的的傳統觀念。那個長期流行的觀念是:篩查工作可以早期發現乳癌,會導致醫生採取治療措施的時間提前,那麼被篩查出來的乳癌患者會比其他比較晚發現的乳癌患者活得更久。

事實上,不管早發現還是晚發現,也就是不管進行篩查還是沒有進行篩查,她們的壽命沒有很明顯差別。研究表明篩查工作沒有導致那一些女性的整體生命週期變得更長。

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治療效果的不斷提升,乳癌篩查工作帶來的益處越來越少。結果不利於乳癌篩查工作計畫的推行。

作者指出,在乳房X線照相術中,女性被診斷出患有直徑以毫米計的微小癌變,並不總是有益的。這些小結節中的一些細胞生長緩慢,如果她沒有接受篩查,那麼該女性以後就會死於所謂的自然死亡和未確診的癌症。如今,女性患者在接受篩查並作出診斷之後,反而會出現心理壓力:一是不快樂,二是因為治療而花費不少金錢。

乳癌篩查工作到底是否有效?應不應該繼續下去?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但是對於早期乳癌太過激進治療,還有癌症病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值得醫學界作出認真的思考。(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