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藥學院院長 林厚文
藥物性肝損傷(DILI),顧名思義,就是由各類藥物及其代謝物,以及保健品、膳食補充劑等產品引起的肝損傷,是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我國每年DILI發生率約為 23.80/10萬,高於其他國家,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在我國,容易引發DILI的藥物包括中草藥、膳食補充劑、抗感染藥物、非甾體抗炎藥、抗腫瘤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其中,中草藥引發的肝損傷占20%~30%,如何首烏、雷公藤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藥並非完全 “天然無毒” ,應在醫生、藥師指導下合理應用,不可濫用。
急性DILI早期症狀不明顯,需要化驗肝功能方能被發現。轉氨酶升高超過正常值 2 倍及以上時,應及時停藥,並避免再用可疑或同類藥物,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肝損傷類型選擇不同的治療藥物。
要 “防患於未然”,大家在服藥時應避免同時服用含有相同成分的藥物。比如:很多感冒藥都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可能導致藥物“累積成患”,從而引發DILI。此外,還應避免藥物與食物的不當搭配,如茶葉、咖啡中的兒茶胺或咖啡因等物質會影響某些抗感染藥(如阿昔洛韋、左氧氟沙星等)的濃度,飲用西柚汁會使部分免疫抑制劑、他汀類藥物的血藥濃度升高,最終引發DILI。
DILI雖然 “來勢洶洶” ,但並非不可防範。正確認識藥物的肝毒性、合理用藥、規避不當搭配、用藥期間注意監測等,對降低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風險至關重要。
專家介紹
《大眾醫學》編委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藥學院院長、附屬仁濟醫院藥學部主任、教授、主任藥師、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國抗凝藥師聯盟主席,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藥學分會副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