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診斷肝癌又一利器

甲胎蛋白(AFP)作為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和篩選的一項有效指標,已經廣為人知。最近中國與美國科學家一起找到了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的又一利器——檢測血液中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有關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上。

2015年我國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已經分別高達46.6萬和42.2萬,均佔全世界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的50%以上。肝癌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早期肝癌患者經有效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以上。但是現有篩查手段的敏感性、特異性還是不夠理想,歐美肝癌的早期診斷率是20%,我國只有10%。現在常規使用的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敏感性在60%左右。

我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聯合研究團隊耗時5年完成了一項有關肝癌早期診斷的研究。結果發現,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可以將肝癌早期診斷敏感性從常規甲胎蛋白檢測的60% 提升至84.9%。

腫瘤細胞死亡凋零後會釋放ctDNA進入血液之中,它相當於腫瘤細胞在血液中的一種“身份辨別指紋”,攜帶著有與原發腫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變。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可以使用ctDNA的甲基化譜對腫瘤進行診斷,這一種新技術被稱之為“液體活檢”,已經成為目前腫瘤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ng(等於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而且ctDNA混雜在大量正常遊離的DNA之中,好像在數以百萬的人流中去尋找幾個罪犯,何其難也。

研究團隊先後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包括穩定提取微量的ctDNA、提高重亞硫酸鹽的轉化率、靶向甲基化的PCR擴增及測序、大量數據的統計學分析處理等。最後在40多萬個待選位點之中,找到了10個與早期診斷和療效相關的位點,以及8個與預後相關的位點,終於破譯了原發性肝癌的“身份辨別指紋”,從而使得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難以遁形。

使用這10個早期診斷位點的甲基化水平檢測,在1098名原發性肝癌的病人和835名健康人相對照的研究人群中,發現有高達84.8%的診斷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可將肝癌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而使用8個預後相關位點的甲基化水平檢測,能夠準確地預測不同病人的生存和預後狀況,對於醫生進行更為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有指導意義。比如對於預後不佳者避免給予過度治療,而對於復發高危病人則給予更為積極的輔助治療等。

檢測少量血液中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另外一個臨床價值是,可以早於常規影像學檢查數周乃至數月發現腫瘤的復發。這一檢測方法簡便快速,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即可完成。

這項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及療效和預後預測的新方法,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近期將首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應用。這個團隊還將繼續研究ctDNA甲基化標誌物在其他實體腫瘤的應用,如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