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甲型和乙型肝炎

早在上世紀40年代,醫生們發現傳染性肝炎有兩種主要類型。

1)甲型肝炎:通過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病情較急,幾乎沒有長期影響。

2)乙型肝炎: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除急性外,還會導致疾病慢性化,並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對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

在60年代,巴魯克·布隆柏格(Baruch Blumberg)發現乙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的致病機制,推動了診斷試劑的開發和疫苗的發展,他於1976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發現非甲非乙型肝炎

70年代中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哈威·阿爾特(Harvey J. Alter)和他的研究小組證明,大多數輸血後肝炎病例不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而是一種未知的病原體,具有病毒的特徵。國際上最初將此類輸血相關的病例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

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80年代,包括兩名華裔科學家在內的美國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分子克隆方法從感染血液中發現的核酸中提取了DNA片段,其中一些片段可能來自未知病毒。

接下來通過該方法在一組 NANBH 標本中發現抗體的存在。這種新型RNA病毒被稱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它可能就是輸血肝炎的罪魁禍首。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美國查理斯·萊斯(Charles M. Rice)等科學家90年代的工作進一步證明了輸血介導的肝炎可以單純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這項成果刊登在了1997年的《科學》雜誌上。

建立HCV細胞系    

上世紀末,德國科學家終於找到了首個能讓丙肝病毒進行高效複製的細胞系。這項突破也登上了1999年的《科學》雜誌。

一年後,又開發出全新細胞系。隨後,建立了能夠研究病毒整個生活週期的系統,發現了HCV的受體,並建立了研究HC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

人們終於有了能用來篩選丙肝藥物的工具。

研發征服HCV的新藥

疫苗研發是遏制傳染病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丙肝病毒的高度可變性,為疫苗研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過去了多年,丙肝疫苗至今仍然未能研發成功。丙肝疫苗研究的失敗也促使科學家把目光更多地轉向治療藥物的研發。

HCV細胞系的建立為新藥篩選突破了瓶頸。2005年新藥索非布韋的出現,徹底變革了丙肝的治療。該藥成為治療方案中的主要成份,與丙肝病毒蛋白酶抑制劑、NS5A抑制劑等聯用,治療廣泛的丙肝人群。

2011年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 Acting Agents,DAA)的出現,使根治丙型肝炎變為現實。包含有DAA藥物的雞尾酒療法被用於治療HCV患者,證明對HCV有特異性的直接作用,治癒率為75%左右。而隨著DAA藥物的不斷研究,各類DAA藥物對HCV的抗病毒治療的治癒率超過了95%,甚至對於有些初治無肝硬化的患者,治癒率可達100%。

丙型肝炎從開始發現,到成為一種可以被治癒的慢性疾病,歷經各國科學家幾十年的不懈奮鬥,其中三位科學家因此獲得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事實證明:人類有能力戰勝病毒!

期待將來:人類一定能夠戰勝新冠病毒!

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