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劉明礬(教授) 徐婭婷

小趙是一名大三學生,曾經很優秀,擔任過班長,拿過獎學金,性格原本溫和、開朗。但在抑鬱症折磨下,他有過一次自傷行為,在他人異樣的眼光下,他開始變得自閉,不願與他人交流,慢慢地,連寢室門都不願出,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曠課多日後,他無法繼續學業,被輔導員帶到了心理諮詢室。

他向諮詢師訴說:“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累,每天都在噩夢裡掙扎,這種日子不知什麼時候會結束。每天呆呆地坐著,感覺腦子很笨、很沉重……我甚至想到了自殺,可是我知道不能這麼做,因為有愛我的父母,如果我‘走了’,他們怎麼辦?我不能任性。就這樣,我痛苦著,卻又必須裝作一切安好。”

他繼續說:“我不是沒有向人求助過,可有些人總說我脆弱、矯情,甚至有人會說出更難聽的話。他們根本不懂我的痛苦,卻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我,我成為他人口中的談資,仿佛是一個無事生非的怪物……我每天努力而辛苦地生活著,我真的並不是一個脆弱的人!”

抑鬱不是脆弱的代名詞

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不僅源於同疾病的對抗,還源於他人的不理解、不尊重。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症狀為心境抑鬱、活動減少、易疲勞、內疚、無價值感,甚至反復出現死亡的想法等。抑鬱症患者為了不讓身邊人“擔心”,會給自己戴上一副“微笑”的面具,若無其事地與他人相處,但他們的心境卻長期處於低落、空虛狀態,甚至會為自己偶爾的快樂而感到內疚。大多數人缺乏對抑鬱症的基本認識,將其輕易地等同於“脆弱”“不堪一擊”,對他們產生誤解,這其實是對抑鬱症患者的二次傷害。

抑鬱症的患病原因很複雜,既包括生理上的遺傳性、心理上的易感性(如性格特徵等),還包括個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應激性生活事件,多由以上因素聯合作用而致病。許多人會給抑鬱症患者貼上脆弱、矯情等“標籤”,這是對抑鬱症最大的誤解。其實,抑鬱症患者並不脆弱,恰恰相反,他們比普通人更堅強,因為他們能直面困境而不放棄,在掙扎中尋找希望。

用平常心對待抑鬱症患者

與抑鬱症患者相處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小心翼翼”,生怕對患者產生不好的影響。其實,抑鬱症患者可能並不需要這種“特殊化待遇”,因為這無時無刻不提示著他們是患者的事實。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支援和陪伴,以及他人正常、平等的對待。與其費盡心思、小心翼翼地對待抑鬱症患者,不如及時帶他們就醫,鼓勵他們積極配合治療,邁出與抑鬱症做鬥爭的腳步,這才是給予患者的最好幫助。

專家介紹

劉明礬,江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委員會委員。擅長抑鬱症的心理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