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 苑成梅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療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有很多人希望從心理治療中獲得幸福感和自我成長,使自己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那麼,心理治療是否可以替代藥物治療呢?
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各有所長
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適用範疇不同。對較輕的心理問題, 例如輕中度抑鬱、焦慮,以及升學壓力、婚姻家庭問題等,可先嘗試心理治療;對重度抑鬱、焦慮,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存在自殺風險等,則必須服用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優勢是能較大限度控制風險,較快地減輕症狀,劣勢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心理治療能更好地處理人際社會適應、家庭關係、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問題,劣勢是起效慢、時間長、費用昂貴,而且目前心理治療行業魚龍混雜,患者往往很難找到適合的心理治療師。
有時候,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能夠產生協同作用,特別是在重度抑鬱、嚴重焦慮障礙、強迫症等的治療中,藥物能首先起作用,保證患者的基本安全,讓其有接受心理治療的基本能力,從而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反過來也能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促使藥物治療發揮更好的效果,並解決那些藥物不能解決的適應能力、情緒調節、人格成長等方面的問題。
選療法要看病情需要和個人傾向
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者之間,到底如何做出選擇呢?
首先要看病情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作為改變和影響心理和行為的方法,作用於不同的層面,有著不同的作用機制,並由此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系統和技術。眾所周知,生物(遺傳)因素與環境(心理、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人,其心理障礙的病因可能完全不同,有經驗的醫生或治療師會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患者的心理、行為問題,並提出合理的治療建議。
其次要合理考慮個人傾向性。有的人很相信藥物,有的人則很反感藥物,還有的人對是否用藥持無所謂的態度。有的人非常樂意接受心理干預,認為就跟 “做保健” 一樣;有的人則覺得採用心理治療代表自己比較脆弱,因此極力排斥。醫生或治療師會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尊重患者的主觀意願,以獲得最佳療效。
特別提示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就診於沒有處方權的治療師,排斥甚至恐懼藥物治療,從而失去了藥物治療最佳時機,使原有的疾病惡化,甚至出現攻擊行為、自殺等嚴重後果。另一些患者尋求消除一切煩惱的 “靈丹妙藥” ,回避在心理治療中可能承受的情緒痛苦和焦慮,這種心理狀態會使引起心理障礙的因素不能真正被去除。上述兩種情況均不利於患者真正擺脫精神障礙的困擾。
專家介紹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擅長各種抑鬱、焦慮、興奮等情緒問題,常見精神疾病,青年人的適應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的諮詢診斷與治療;個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