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例

54歲的章先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數十年,因無任何症狀而一直未就醫,最近因右上腹脹痛伴尿黃而查出晚期肝癌。檢查發現,章先生為乙肝大三陽, HBV DNA(乙肝病毒DNA)為3.56×107拷貝/毫升,肝功能異常,AFP(甲胎蛋白)936微克/升,B超和CT都顯示肝臓有多發性佔位。外科醫生認為他已無手術指徵,經多科會診後予以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及外科對症治療,4個月後該患者不幸離世。在就醫過程中,章先生和家人才知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必須每年定期數次到醫院檢查隨訪。 38歲的李先生曾經也是乙肝大三陽患者,從25歲開始就堅持定期檢查隨訪,在達到抗病毒適應證後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28歲時,李先生雖然HBV DNA 轉陰、已轉為小三陽,但肝臓B超檢查發現一個1.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腫塊,進一步檢查證實是肝癌。順利手術切除後,他繼續進行干擾素治療,2年後表面抗原轉陰,並產生表面抗體,達到了慢性乙肝臨床治愈。至今他仍堅持定期檢查,肝癌一直未復發,健康、幸福地工作和生活著。

醫生的話

章先生乙肝標誌陽性數十年,但由於患者及家屬對乙肝知識了解太少,不知慢性乙肝可以無任何感覺或僅有輕度不適,從來沒有檢查隨訪,沒有進行抗病毒治療,任其反復發病,就進入“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惡性循環,待發現肝癌為時已晚,教訓慘痛。而李先生平時認真檢查隨訪,及時抓住抗病毒治療機會並認真治療,雖然抗病毒療效較好,但仍堅持每年定期隨訪檢查數次,早期發現了肝癌,並進行了手術治療,隨訪十餘年一直未復發。他的生命是醫生拯救的,更是他自己珍惜而來的。 乙肝病毒感染是中國人肝細胞肝癌發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步發展成肝硬化,到最後發生癌變,是最常見的“乙肝三部曲”發病模式。當然,經過抗病毒治療後,對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來說,“三部曲”已成為往事,但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每年不做定期數次檢查隨訪和抗病毒治療,肝細胞肝癌仍會不知不覺地來臨。 有研究顯示:乙肝大三陽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大高於小三陽患者,乙肝小三陽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比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HBeAg(乙肝病毒e 抗原)全陰性的患者要高;HBV DNA 持續>107拷貝/毫升的患者發生肝癌的概率是19.8%,而HBV DNA 持續<104拷貝/毫升的患者發生肝癌的概率僅為0.9%,如經過抗病毒治療後,HBV DNA下降的患者肝癌發生風險明顯下降;與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相比,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癌發生率明顯降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不積極抗病毒治療,大約有40%會進展到肝硬化,一般活動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發生率為1%〜2%,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發生率為5%。如果40歲時患肝硬化,沒有經過抗病毒治療的話,到60歲時平均有40%的患者會發生肝癌。 原發性肝癌具有“癌中之王”之稱,有起病隱匿、潛伏期長、高度惡性、進展快、侵襲性強、易轉移、病死率高等特點, 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肝癌晚期的治療難度相對更大。為了阻止“癌中之王”的發生,乙肝病毒感染者必須每年定期數次隨訪檢查HBV DNA和肝功能,抓住抗病毒治療的時機。

專家忠告

慢性乙肝患者,應至少每年檢查2次甲胎蛋白和肝臓B超,而原發性肝癌的高危人群(40歲以上、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肝硬化或已有AFP增高者)尤其需重視,應每3〜6個月進行一次上述檢查,必要時做CT或磁共振,以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

專家簡介

尹有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曾任感染科副主任、肝炎免疫室副主任、肝病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分會委員,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員、特需預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