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  段好陽 李貞蘭

生活實例:劉大伯64歲,不久前發生中風,造成右側肢體偏癱。出院後,劉大伯因害怕病情反復或加重,不敢進行任何肢體活動。家人聽說中風患者要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才能完全恢復,就攙扶著劉大伯強行練習走路。練習一段時間後,家人發現劉大伯行走時右上肢呈“挎籃狀”,右下肢行走呈“劃圈樣”,以為劉大伯不好好練習,常不免抱怨他幾句……?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像劉大伯這樣的中風患者,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走入誤區。一方面,患者非常害怕病情反復或加重,不敢進行任何肢體活動,長此以往會出現患側肢體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一系列症狀,造成“廢用綜合征”。另一方面,家屬希望患者儘早康復,會讓患者過度鍛煉,導致“誤用綜合征”,表現為患者行走時上肢呈“挎籃”狀,下肢呈“劃圈”樣步態。

誤區1:肢體癱瘓只能靠藥物治療,康復治療沒有效果

中風患者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原發病,為了預防中風再次發生。而中風遺留的功能障礙僅靠藥物是不可能恢復的,必須結合康復訓練才可能逐步改善。

誤區2:中風以後需要絕對臥床休息

長期臥床和“制動”不但會導致患者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發生褥瘡等,而且不利於患肢的運動功能恢復。有效的康復治療能夠預防併發症,有利於患者恢復運動功能。中風後病情穩定48小時內就應開始康復干預,具體包括翻身、正確的患肢擺放位置、肢體的被動運動或輔助下的主動運動、針灸、按摩等。早期康復並不是早點下床活動,而是在康復治療師幫助下接受康復治療。

誤區3:康復治療就是針灸和推拿

很多人認為康復就是做針灸和推拿,其實這只是康復治療的一部分。中風康復是一個綜合治療的過程,手段多樣。針對中風後的不同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吞咽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等,常採用相應的康復治療技術,包括物理治療(如針灸、推拿等)、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吞咽治療、認知治療、心理治療等。

誤區4:康復治療就是讓患者練“走路”,訓練強度越大越好

恢復步行能力是大多數中風患者及其家屬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並不是練習走路越多越好。我們常看見家屬架著或拖著病人練習行走,殊不知這樣做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劃圈”步態。“劃圈”歩態一旦出現,糾正起來相當困難。患者一定要在康復治療師的正確指導下練習走路。一些患者和家屬急於恢復,自行加大訓練強度,會導致患側肢體腫脹疼痛,肌腱、肌肉拉傷等問題。康復訓練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

誤區5:回家後就可以不做康復練習了

患者和家屬普遍把出院當作是康復治療的結束,多數患者回家後就終止了康復治療。患者和家屬應當樹立長期康復的理念,回家後仍然應該按照醫生教的方法,堅持康復鍛煉。

專家介紹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康復醫學會理事、中國康復醫師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神經康復學組委員、中國醫促會康復分會康復教育學組副組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康復協會神經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康復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康復醫師協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長春市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