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    何立群(教授) 袁航海

中醫經腸治腎病有依據

將中藥湯劑煎煮濃縮後,通過肛門送進腸道而發揮療效,這種腸道給藥是中醫腎病的特色治療手段。腸與肺相表裡,腸道給藥酷似“透析”

祖國醫學認為,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其絡脈絡肺,與肺相表裡,而“肺朝百脈”,所以藥物經直腸吸收後可通過經脈上輸於肺,再由肺將藥物運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同時大腸、小腸、膀胱同居下焦,腎主水液,司二便,從而為直腸給藥治療慢性腎臟病、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論基礎。

現代醫學則發現,直腸的周圍有豐富的動脈、靜脈、淋巴叢,直腸粘膜具有很強的吸收功能。直腸給藥,藥物混合於直腸分泌液中,通過腸粘膜和淋巴系統被吸收,直接進入大循環,避開了肝臟首過解毒效應,提高了血藥濃度。同時腎臟病人腎臟代謝功能減弱,體內積蓄大量有害代謝物質,無法經腎臟代謝出體外。臨床通過經腸道給藥,使藥物和大腸充分接觸,藥物內無毒素,腸系膜內毒素濃度高,使二者存在天然濃度差,毒素濃度高的向濃度毒素低處轉運,使有毒物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進入腸內藥液中。同時,腸系膜內藥物濃度低,腸道藥物濃度高,使腸內藥物有效成分從濃度高一側,進入腸系膜藥物濃度低的一側,來達到治療效果。這種酷似“透析”的作用,為許多患者延緩了慢性腎臟病發展的速度,提高了腎病患者生存品質。

結腸透析簡便低廉,但不等同腹透、血透

很多腎病患者知道,目前常用的透析手段有三:結腸透析、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其中結腸透析和腹膜透析因其費用、生活品質等原因,受到了廣大患者的重視。很多患者常常將中藥結腸透析和腹膜透析混淆起來。

中藥結腸透析是將中藥煎煮後作為原液,再配置一定比例的液體,通過結腸透析儀灌入結腸。充分利用結腸的清除和吸收功能,在結腸腔內建立起有效的透析治療系統,利用結腸自身潛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排除腸腔和腸黏膜上的病原體及其產生的毒素和體內代謝殘餘產物,吸收對機體有用物質,從而清除腸腔內和腸粘膜上的有害代謝產物和毒素,阻止腸道吸收有害物質。

結腸透析是有中醫特色的治療方法,使用中藥作為透析液原液進行灌腸,費用低廉,技術要求不高,適用於經濟承受能力低的患者。但由於此方法清除肌酐的能力較差,只適合腎功能損害較低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終末期腎病的尿毒癥患者,需行腹膜或血液透析。

結腸透析待規範,中藥灌腸需辨證

雖然中藥結腸透析在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延緩腎臟疾病發展的進程發揮了諸多優勢,但是由於療效、評價等缺乏有效的衡量手段,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執行規範和療效評價體系。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的進步,中藥結腸透析將會逐步形成規範化具體化的診療手段。

而我們常用的另一種腸道給藥法——中藥保留灌腸,則更普及。中藥灌腸是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病情特點進行辨證處方,然後配製中藥。處方藥物經過煎煮後濃縮至一定劑量,裝入容器備用。然後將肛管插入肛門,並將已配製好的藥液經注射針筒注入,或由灌腸筒滴入。根據病情保留一段時間,如某些患者不能保留,可取頭低足高仰臥位。

可以說,中藥結腸透析是中藥保留灌腸的延伸,是古老的中藥灌腸法的新運用手段;中藥灌腸則成為了結腸透析的輔助手段,增加療效,成全了一種全新的無創傷的治療途徑。在臨床上,中藥結腸透析和中藥灌腸的二者相輔相成,聯合使用效果更好。

經驗之談

結腸透析和中藥保留灌腸的結合,不僅避免了中藥對患者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響,而且中藥在腸道內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極大地發揮了中醫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優勢及特色,在早中期慢性腎衰竭患者保守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外的第三種透析方式。

我科認真研習分析古方、引進結腸透析儀,走出了中藥保留灌腸和結腸透析相輔相成的特色道路。獨特灌腸方藥,常用生大黃、煆牡蠣、丹參做為主藥。生大黃蕩滌腸腑,具有通下、解毒作用;煆牡蠣吸附體內毒素、丹參活血化瘀兼顧補益,使用全方祛邪不傷正、補益不留邪。同時,根據患者舌脈、具體情況,酌情增加蒲公英、芒硝、黃連、附子等,隨證加減。配製灌腸液時,應注意避免使用對腸黏膜有腐蝕作用的藥物。

專家介紹

何立群,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 尿毒癥、尿路結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