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問:請介紹一下上海疫情的進展。

陳醫生答:近二月新冠Omicron BA.2毒株在上海快速傳播,到4月底已查到50多萬感染者,疫情還散發於內地多省市,引起全球關注。上海發生了什麼?眾說紛紜。筆者在上海親歷疫情發展期和抗疫進行時,試作初步梳理和介紹。

1.源頭三處失控

●境外輸入

上海收納航空入境者佔內地半數。香港疫情爆發後,2月下旬以來由港來滬旅客劇增,到3月18日累計到達人數超過5萬。有時每天需增加幾個酒店作隔離用,此時華亭賓館被匆匆徵用為隔離酒店。

管理疏漏

在疲於應對中管理出錯,華亭賓館中央空調系統未確認符合防疫規範就貿然啟用,不幸病毒向外傳播。

●外溢擴散

隔離酒店的工作人員在自身閉環隔離和疫檢管理出現漏洞,使得病毒進而向周邊外溢,很快散發多區。

3月11日上海政府發佈消息,據專家組綜合研判:近期上海市多區疫情均存在明確的流行病學關聯,病毒基因測序顯示高度同源,感染來源聚焦於:境外輸入病例攜帶的病毒污染環境(即指華亭賓館)。

2.抗疫三次轉折

上海本次疫情發展中,認識有三次調整,抗疫有三次轉折。

●第一次轉折:網格化篩查區別處理,313日左右起

3月初以來本土感染者(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逐日增加,仍在每天百例之內。原來的精準防控策略繼續進行。

期間出現上海交大封校、六院內病人-醫護交叉感染以及華亭賓館外溢,使得策略調整為:重點區域網格化篩查,即把全域分小塊作暫時輪番封閉-篩查,找出重點,區別處理。

●第二次轉折:封城全員同步篩查,327日左右起

感染者數大幅上升到27日的3500例,敲響疫情爆發的警鐘。決定管控升級:28日起四天封浦東篩查,4月1日起四天封浦西篩查。很快又調整為全域靜態管理和全市全員做核酸,實際上封城。

●第三次轉折:三區分類管控嚴控緩放,411日左右起

經歷二週封城+多輪全員篩查(核酸和抗原),每日感染狀況:

1)總數升達2萬多例高位後徘徊下行至1萬多;

2)其中絕大部份在隔離(有效管控)中發現的,在篩查(隱蔽在外)中發現的陽性數佔比較小,並呈下降趨勢;

3)九成五以上為無症狀感染和輕症,較少重症和死亡。

4月11日起至月底根據各社區疫情輕重,改全市一刀切封城為動態分類三區管控,仍嚴格控制流動,緩慢放開。

3.分類三區管控

經過長達二週以上的封閉、多輪全員篩查,以及集中隔離密接者和治療感染者後,由專業評估,把全市各居住單位分類為三個區,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之後繼續篩查,根據分析感染狀況,分區分類再作動態調整。

封控區

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

管控區

人不出社區,嚴禁聚集。

防範區

可以在所在街鎮範圍內適當活動,不得流動到封控區和管控區。

三區以不同的頻次做篩查,根據結果三區的分類作動態改變:封控區和管控區逐漸減少,防範區逐漸增加。

4.經歷三大意外

上海2489萬常住人口(還不包括流動人口),體量大、經濟重、外聯廣,不能輕易封城。二年多來努力於“精準抗疫”,一直嘗試“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然而這一次,事與願違,頻出意外,暴露短板,付出代價。

意外一:病毒傳播高速度→導致疫情大爆發

網格化輪番篩查和暫停流動歷經二週,但是遠慢於Omicron 快速傳播。封城滯晚,狡猾的病毒已經漏網流散。

意外二:策略改變急轉彎→導致民生出問題

半封城和全封城的倉促決定,從作出到實行不到一天時間。交通和外出阻斷後,民眾措手不及,引發次生亂像,如陽性患者轉運床位不足,配藥急診就醫不暢,老幼照顧困難,老百姓買菜不易等。

●意外三:上下溝通有斷裂→導致部份百姓不配合

上海封城倉促,在政府協調下,配藥就醫、食品供應、老幼照顧等有明顯好轉。

疫情開始對於上海 “清零不力” 的批評不絕於耳。接下來另一種說法甚囂塵上:為了民生和經濟,上海應當放棄清零,不必封城和篩查。

添油加醋、虛假資訊充斥於耳。對於長時封城已經不耐的部份民眾產生一些不滿情緒。大家的關注點從社區是否脫陽解封,轉向團購食品。極少數人不配合抗疫也有所聞。

疫情爆發二個月,上海經歷嚴重的考驗。近期單日新增感染者人數從高位持繼下降,5月5日已下行至4651例,其中從群體篩查中新發現僅34例。

上海加油!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