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 王學義
治療失眠,不能單純依靠鎮靜催眠藥物,而要醫患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明確病因,改善患者睡眠品質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時間,從而恢復社會功能,提高生活品質。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凡是能夠快速誘導入睡、延長總睡眠時間或深睡眠過程的藥物, 均可以治療失眠。
常用藥物有鎮靜催眠藥,如苯二氮卓類(蘿拉西泮、奧沙西泮、氯硝西泮等)、非苯二氮卓類(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若患者明確焦慮或抑鬱診斷後,治療過程中應加入抗抑鬱藥(米氮平、曲唑酮、褪黑素),同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與患者、家屬形成治療聯盟。
各種失眠患者在應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當輔以心理行為治療,即使是已經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物的失眠患者。針對失眠的有效心理行為治療方法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
失眠患者常對失眠本身感到恐懼,過份關注失眠的不良後果,常在臨近睡眠時感到緊張、擔心睡不好。這些負性情緒使睡眠進一步惡化,失眠加重又反過來影響患者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對失眠的認知偏差,養成有益於睡眠健康的習慣。具體做法為:告誡患者不要過早上床,每天保持一個固定的起床時間,即使休息日也要堅持平時的入睡及起床時間,明確床僅僅是用來睡覺的,如果沒有困意,那麼就請離開臥房;睡前應避免需要動腦的活動。
專家介紹
河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心理衛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河北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