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 宿燕崗

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跳動著的臟器。心臟停跳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正常情況下,心臟按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當運動後或休息時(包括睡眠),心跳次數會有所增減。所謂心律失常,是指心臟興奮起源異常或傳導路徑發生問題導致的心跳不規則。

分類:緩慢、快速兩大類

心律失常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緩慢心律失常,一類是快速心律失常。

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即“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和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正常,但在傳導路徑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滯)兩大類,主要表現為心跳過慢,患者可有因心跳過慢所致的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症狀。

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為過早搏動(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3大類。它們又都可以再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為房性(來自心房)和室性(來自心室)兩種。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嚴重者可能發生暈厥,甚至猝死(如心室顫動等)。快速心律失常的發作時間可長可短,有些很短暫(僅數秒鐘),有些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甚至數日,有些則一直持續(如持續性心房顫動)。

與診斷其他疾病不同,驗血、超聲、拍片和CT等檢查對心律失常的診斷都無濟於事。醫生診斷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心電圖。

檢出:24小時心電圖最“準”

心律失常通常會引起心慌、胸悶、乏力等不適,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或猝死。常規心電圖由於監測時間很短(數分鐘),故對發作時間很短的心律失常的檢出率不高,往往等病人趕到醫院,心律失常已經自行終止,再做心電圖時,已經正常。除非心律失常發作很頻繁且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常規心電圖才能夠檢出。

24小時心電圖監測(Holter)是用儀器記錄下患者在檢查當天(24小時內)的所有心跳情況。該檢查能顯著提高心律失常診斷的檢出率。

儘管從理論上說,24小時心電圖監測比常規心電圖“準”,但由於常規心電圖檢查簡便、快速,依然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篩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則:先評估,後處理

經檢查發現有心律失常,是不是都需要治療呢?答案是否定的。

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無外乎有2個:一是避免因嚴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心室顫動導致猝死),二是緩解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症狀。

通常,醫生根據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引起不適症狀等因素,將心律失常分成3類:一類是“無需治療”的,一類是需要“適當治療”的,還有一類是“非治不可”的。

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症狀,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則“無需治療”。因為對這部份患者而言,治療的意義不大,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遠大於其帶來的益處。在臨床上,這部份患者佔大多數。

若醫生評估後認為,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沒有任何感覺,也必須治療。

介乎兩者之間的臨床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症狀等,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以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