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教授

我國居民餐桌上的主食大多為大米和小麥,二者相互協同,提供最基本的營養。關於米飯和麵食,網上一直流傳一種說法,稱 “吃麵食比吃米飯更易發胖” ,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米、麵的營養成分有何區別

大米和麵食的主要營養成分相差不大,都屬於穀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人體每日所需能量的50%~65%是從穀類食物中獲取的。穀類食物還是蛋白質、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的重要來源。

● 大米 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為75%左右,蛋白質含量為7%~8%,脂肪含量為1.3%~1.8%,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

● 麵食 常見麵食有麵包、饅頭、餃子、麵條、燒餅等,基本都是由麵粉製作而成的。麵粉(小麥粉)是由小麥磨成的粉狀物,其中碳水化合物約佔70%,水分約佔15%,蛋白質一般在11%以上,含量高的可達15%~20%,由麥醇溶蛋白和麥穀蛋白組成。小麥粉中還含有少量脂肪、灰分等,共約佔5%。

烹飪方式對米、麵的營養素有何影響

大米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煮、蒸,麵食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煮、蒸、煎、炸。不同的烹飪方式可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由於大米吸水性較強,故將大米和麵條都煮好後,相同重量的食物中,大米所含能量更低。

● 煮  部分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在煮的過程中會被破壞,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維生素、有機酸等會進入湯汁,所以米湯、麵條湯、湯圓湯等含有較多的澱粉和B族維生素。煮沸時間會影響維生素C的含量。

● 蒸  蒸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提高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保存率。同時,食物中部分蛋白質和糖類被水解,能夠提高吸收率。但維生素耐熱性差,會大量流失。

● 煎  煎會使食物表層蛋白質變性,形成薄膜,澱粉糊化後又失水結成硬殼,所以可溶性物質流失較少。但烹飪過程需要較多時間,會導致大量營養物質流失。

● 炸  高溫油炸會直接破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耐熱性低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脂肪發生一系列反應,蛋白質嚴重變性,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澱粉類食物會生成致癌性的丙烯醯胺,誰的“催胖”風險更高?

大米和麵食誰更容易催人胖?

要根據具體食物所含能量、個體飲食習慣等情況具體分析。

● 能量  一般情況下,相同重量的大米和麵粉所含的能量是不相上下的。米飯和麵食所含能量的差異,主要取決於製作工藝的不同。麵粉在製作成饅頭、花卷及麵條的過程中,可能會添加適當的糖、發酵粉等,從而產生相應的能量;油煎、油炸麵食更是“附加”了不少能量。

● 飲食習慣  某種食物是否容易使人胖,一是看吃的量,二是看烹飪方法。如果攝入量適中,且使用了少油、少鹽、少糖等健康的方式烹調,再加上合理的膳食搭配、進食時間及科學鍛煉,就不容易發胖。如果經常吃油煎、油炸類麵食,就比較容易導致超重、肥胖。

如何吃才不容易發胖

● 合理選擇,健康營養   減肥時可選擇糙米。糙米不僅含糖量低,且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高。富含膳食纖維的黑米、紫米、糙米等能延緩消化速度,可以和白米交替使用。麵食中,白麵過於精細,易消化、飽腹感弱,經常吃容易使人發胖。而粗糧面富含膳食纖維,飽腹感強,有利於控制血糖和體重。

● 控制飲食,吃動平衡  日常飲食中,應注意控制總能量攝入,適量食用大米和麵食。米飯多次加熱後會變得更軟爛、更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更高,最好做到當日飯當日吃,盡量不要反復加熱。

● 妙招巧吃,健康烹飪  烹煮米飯時,可以加入各種雜糧和豆類,如大麥、小米、燕麥米等,炒飯時可以加入甜豌豆、毛豆、甜玉米粒等新鮮種子食材,增加米飯的飽腹感,減緩消化速度。做麵食時,應少放鹽、油,盡量避免油炸;食用麵食時,應少用調料。

專家介紹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學生餐分會常務理事、學生健康教育分會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促進與教育分會慢性病風險干預專業學組成員,重慶市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學會營養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重慶市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婦幼營養專委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