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 柳 濤
夏秋季節腹瀉高發。急性腹瀉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往往呈自限性。醫生常會提醒患者不要亂服止瀉藥,因其可能不利於胃腸道內致病微生物排出,反而會延長疾病康復過程。那麼,中藥止瀉是否也有此弊端?該不該用?
中醫止瀉,曲線救 “瀉”
急性腹瀉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指突然發作的排便次數增加、大便不成形,常伴排便急迫感和腹部不適,通常持續不到兩週。多數情況下,患者無須止瀉,其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使之完全康復。西醫止瀉藥多用於嚴重非感染性腹瀉的對症治療,目的是減少腹瀉次數,如洛呱丁胺、地芬諾酯等,主要作用是抑制腸道平滑肌收縮,使蠕動減少,忌用於嚴重感染性腹瀉。
中醫對腹瀉的認識與西醫有很大區別,止瀉機制亦不同。在中醫學理論中,腹瀉被稱為“泄瀉”,常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如脾胃虛弱、濕熱內阻、外感風寒、飲食不當等,均可導致泄瀉。通過祛除濕熱、風寒、食積等致病因素,調整脾胃功能,可間接達到止瀉目的,而具有這些作用的中成藥常標注有止瀉功效。可以說是通過“治本”來實現止瀉作用。
中藥中也有一些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止瀉藥,如罌粟殼、訶子、金櫻子、五味子等。不過,中醫學認為其有“固閉邪氣”的作用,不宜用於腹瀉初起,可用於久泄不止。因此,急性腹瀉時,患者也不宜盲目使用這些收斂止瀉的中藥。
辨證止瀉,正確用藥
中醫針對不同腹瀉類型,採用個體化治療方案,辨證用藥。急性腹瀉常見以下幾種證型:
1. 風寒侵襲型
外感風寒濕邪或食用寒涼食物所致,常表現為惡寒、腹痛、腹瀉等。患者可選用藿香正氣水(或軟膠囊、口服液)、理中丸等中成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溫胃散寒。
2. 濕熱侵襲型
外感濕邪或食用油膩、辛辣食物導致濕熱內蘊、下注大腸,常表現為黃色稀便、排便不爽、可有灼熱感,伴口苦口乾、尿黃等。患者可選用楓蓼腸胃康、腸炎甯、葛根芩連片(或丸、微丸、口服液)、複方黃連素片等中成藥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3. 暑濕困脾型
夏季盛暑之時,外感暑濕之邪所致,常表現為瀉下如水、暴急量多、便色黃褐,伴發熱心煩、胸悶、噁心、食慾不振、自汗、口渴、尿赤等。患者可選用保濟丸(口服液)、六合定中丸等中成藥解暑祛濕。
4. 飲食積滯型
飲食不當、進食過量油膩食物所致,常表現為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瀉下臭穢等。患者可選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消食化滯。
5. 脾胃虛弱型
長期飲食不節或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導致脾胃虛弱,在疲勞、飲食不當、氣候變化等因素下誘發,常表現為食慾不振、乏力、大便溏瀉等。患者可選用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顆粒(或片、丸、散)等中成藥益氣健脾。
使用成藥,注意安全
中成藥亦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分,患者在使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確保用藥安全。
1 遵循正確的劑量和用法
不按推薦劑量服用可能導致藥效減弱或產生副作用。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老人,可能有特殊劑量和用法。
2 觀察藥物反應
中成藥亦有副作用,患者用藥後應密切觀察身體反應,注意是否出現皮疹、呼吸困難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3 警惕潛在嚴重疾病
急性腹瀉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表現,如伴發熱、持續腹痛、便後腹痛不能減輕、膿血便等,應及時就醫。盲目服用中成藥可能掩蓋病情,延誤治療。
專家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擅長反流性食管炎、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脂肪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