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   梁廣泉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首,近年在臨床上更見年輕化趨勢,箇中原因相信與都市人日常飲食豐富不無關係。我們經常過量進食紅肉及動物脂肪,卻甚少攝取食物纖維,可令腹部器官積聚脂肪;減慢腸道蠕動之餘,亦提升吸收有毒物質的機會,增加癌症風險。

幸好,隨著巿民對大腸癌的認識增加,愈來愈多患者可於癌症早期時求醫,有助提升存活率及治癒機會。但另一方面,只要有相關症狀出現,市民便會擔心是否癌症來襲。筆者必須強調,有關症狀驟然而至時,確是須要加倍注意,包括持續腹瀉或便秘、大便帶血或出現黏液、腹部不適等等。不過,由於不少疾病都能引起上述症狀,故別過早嚇怕。只要及早求醫,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便可釋慮。

大便帶血要留意

舉例而言,急性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皆可引致腹瀉,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減退(甲減)亦可導致便秘。若曾經腸胃炎或有痔瘡,大便亦可能帶血或黏液;只要血液顏色較鮮,或是包圍大便外層,基本上毋須太擔心。惟血液已混入大便,或大便呈瘀血色時就要留神,有可能是血液積存腸道甚久而致;若然大便同時帶黏液,又或有排便不清之感,更要及時告知醫生,須防是癌症引致。

至於腹部不適的原因則更為廣泛,從腎石、尿結石、盆腔炎、女性月經痛,以至是癌症等,都可誘發症狀。不過,假如伴隨劇烈痛楚,甚至會因而痛醒,便須立即求醫,皆因與癌症徵兆相似。醫生將透過了解腹痛位置、特質與誘發因素等,推算痛楚源頭,並建議是否再作進一步大腸癌檢查。

切除瘜肉更安心

透過大腸鏡檢查,有機會可以發現瘜肉,醫生一般都會選擇切掉,因大部分大腸癌均是從瘜肉開始;經年累月下,若有基因演變,就會形成惡性腫瘤。雖然情況並不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切除了瘜肉,即可降低患癌風險,讓患者更為安心。 預防總是勝於治療。現時,醫學界建議無高危因素的巿民,應於步入五十歲的發病高峰期後,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至於有家族病史,尤其是有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又或有親屬於年輕時發病的人士,則可能要提早至四十至四十五歲開始。若未屆建議年齡,又懷疑有大腸癌的相關症狀,亦可詢問醫生意見,以決定是否接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