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  倪泉興

生活實例

65歲的蔣阿婆無糖尿病家族史。可近2個月以來,她突然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糖尿病早期症狀,無奈,她在丈夫陪伴下去醫院內分泌科就診,醫生給她化驗了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分別為11.6毫摩/升和20毫摩/升,被診斷為糖尿病,於是,她接受了正規的“降糖”治療。可是,經過2個月的治療,蔣阿婆的糖尿病症狀不僅未得到滿意地控制,還出現了腹部隱痛、腹脹、皮膚發黃等表現。不得已,蔣阿婆只好再次就診,這次她接受了腹部B超、CT等檢查,結果十分意外,竟然發現她還患有胰腺癌,而且已經是晚期,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這個結果,讓蔣阿婆和她的家人不能接受,明明是糖尿病,怎麼才2個月就合併了胰腺癌?應該怎樣認識糖尿病與胰腺癌的關係?現在,糖尿病發病率那麼高,蔣阿婆的小姐妹中就有幾個人也患糖尿病,她們今後是否也會患胰腺癌,如何預防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發生改變,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的統計表明,上海市區惡性腫瘤總發病趨勢下降,但是,胰腺癌的發病率卻呈明顯上升勢頭,列全市惡性腫瘤第8位,死亡率位列第6位。

危險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糖尿病

胰腺癌的發病與吸煙、過量飲酒,嗜食高脂肪、高能量、熏烤煎炸食品及醃制食品、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以及職業環境暴露密切相關。統計表明,40%的胰腺癌病人在確診時可伴有糖尿病,突發糖尿病又無家族史的病人更需要警惕胰腺癌。最近有研究證實,與正常人相比,新發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發生的最初3年內,患胰腺癌的概率提高了8倍。

特點:大於60歲,無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症狀隱匿

與2型糖尿病相似,糖尿病合併胰腺癌以後,同樣具有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但與2型糖尿病相比,糖尿病合併胰腺癌的特點為:①發病年齡相對較大,常大於60歲,女性多見;②基本無糖尿病家族史;③無“三多”症狀,但短期內體重下降較明顯;④起病時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適感;⑤合併高血壓和冠心病,常伴有肝功能異常;⑥腫瘤標誌物CAl9-9 和CEA常有異常。

早期表現:新發糖尿病、長期控制不佳、出現腹部症狀

胰腺癌臨床表現往往隱匿,長期罹患糖尿病是胰腺癌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3年以內的新發糖尿病往往成為胰腺癌的早期表現。因此,50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應該進行血糖普查,若發現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或3年內新發糖尿病病人出現上腹疼痛、腰背痛、厭食等症狀,應常規行胰腺B超檢查,並密切隨訪。

確診: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

通常,控制血糖後症狀仍然未緩解,以及近期病情加重、服藥治療療效差、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抗體、CAl9-9和CEA 等實驗室指標異常者,醫生會高度懷疑糖尿病合併胰腺癌。醫生會要求病人進一步做腹部CT、MRI(核磁共振成像) 、PET(正電子發射型電腦斷層顯像),以及ERCP(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盡早確診胰腺癌,積極治療,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專家介紹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榮譽教授,胰腺肝膽外科名譽主任、胰腺肝膽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首席專家、復旦大學胰腺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從事外科醫、教、研工作40餘年,熟悉普外科各種臨床疾病的診治,對處理胰腺、肝臟和膽道各種良惡性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