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教授  劉魯明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腫瘤,預後極差。近十年來,胰腺癌在中國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儘管診斷技術較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胰腺癌患者在被發現時能接受手術的概率仍只有20%左右。即使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佳。更為可怕的是,有一部份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患者出現早期復發轉移,生存時間少於1年。如何才能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品質,達到改善並延長患者5年生存率的目的呢?

中醫藥:在“帶瘤生存”治療模式中特色鮮明

現代醫學既往長期以“無瘤生存”為目標,採用手術或放療、化療等手段,擬徹底切除腫瘤或清除體內所有腫瘤細胞。然而事實證明,治療的結果往往是腫瘤的造血系統、免疫功能受到嚴重破壞,殘留的腫瘤細胞得以存活,進而復發轉移,甚至出現“病未愈、人先亡”的悲劇。在眾多腫瘤尚無法根治的情況下,能否把腫瘤轉變成能夠控制、不會致命、患者可以與之共存的慢性疾病呢?“帶瘤生存”的治療模式由此被醫學界引入。

“帶瘤生存”,即努力使人體和腫瘤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盡量使腫瘤細胞處於“靜止”或“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患者一般狀況良好,可以獨立生活甚至工作,病情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並趨於好轉,生存品質得到提高,生存時間得以延長。長期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在“帶瘤生存”的治療模式中特色鮮明,具有極大的優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雖然胰腺癌的新藥臨床試驗追求客觀有效率、無瘤生存等,但也開始重視對帶瘤生存和總生存期的評價,這與中西醫結合治療胰腺癌的長期帶瘤生存的觀點相一致,與中醫“整體觀”的臨床治療理念不謀而合。

腫瘤是有生命的邪氣,體陰而用陽。腫瘤對局部和全身的影響存在著顯著的不均衡性,局部多實多熱,全身多虛多寒。過度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攻伐類藥物,可使本體更虛;貿然使用滋陰溫陽的藥物,則可使腫瘤滋生更為旺盛。即滋陰壯其體,溫陽助其用。注重中醫養生,防治胰腺癌的發生、發展,治療上應局部與全身分階段、擇時機共同治療,通過局部治療減輕腫瘤負荷,再通過中醫調理氣機,增強人體正氣,改變機體狀態,盡量使腫瘤不生長。

整體+局部:提高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帶瘤生存期

由於中藥治療根除癌灶及殺滅癌細胞的近期作用較弱,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療效,故我們提出,手術無法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應採取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中西醫綜合治療模式,在治療初期宜先採用放化療為主、中藥為輔的治療方法,對腫瘤細胞進行“快速打擊”後,再以中藥長期維持,充分發揮兩種治療方法的優勢,延緩疾病進展,提高遠期療效。

為尋找影響中晚期胰腺癌預後的因素,並確定有效的治療模式,我們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發現腫瘤分期、肝轉移、CA19-9≥500單位/毫升、阻塞性黃疸、消瘦、消化道出血、區域性動脈化療、胰腺腫瘤三維適形放療、清胰化積中藥治療這些因素對預後的影響具有顯著性意義。清胰化積中藥與動脈灌注化療、放療聯合治療晚期胰腺癌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臨床受益率,並可能提高治療有效率,且不增加放化療不良反應。可以說,這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晚期胰腺癌治療方案。

清胰化積方:使患者1年生存率達25.0%

清胰化積方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蛇六穀、絞股蘭、白豆蔻組成,其中,半枝蓮清熱解毒、化濕消腫為君,白花蛇舌草、蛇六穀化痰散結為臣,絞股蘭扶助正氣為佐,白豆蔻化濕和胃、行氣寬中為使,全方共奏清熱解毒、化濕散結之功。研究證明,以清熱、化濕為主要治法的清胰化積方具有抗胰腺癌及抗胰腺癌肝轉移、抑制血清中促炎症因數的作用,以清胰化積方為基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論治晚期胰腺癌,可取得顯著療效,緩解症狀,改善生存品質,延長生存時間。

研究證實,以清胰化積方為主綜合治療的患者,1年生存率為25.0%,3年生存率為14.1%,5年生存率為8.4%;晚期患者口服中藥聯合放化療,生存期明顯延長,且不良反應少。此方法療效明顯優於國內外類似研究,且治療費用低,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總之,中醫藥治療以其獨特的療效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通過辨證論治使機體活動達到新的平衡――“帶瘤生存”,這常常是中醫藥取得較好療效的表現,也體現了中醫治療腫瘤“以人為本”的特色。同時,中西醫結合治療胰腺癌的研究,強調高效、實用、綜合、全面,從拾遺補缺開始,向綜合全面發展。可以預言,中西醫結合抗胰腺癌研究將呈現越來越熱的局面,中西醫藥結合在胰腺癌治療中的作用亦將逐步明確。

“中藥微環境腫瘤”模式: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胰腺癌奠定理論基礎

最新研究表明,胰腺癌是一個由外源性刺激或內源性基因變異所致的病理變化過程,應從宏觀、微觀以及整體觀念來理解。宏觀表現為中醫的證候,而其微觀和客觀層面則表現為腫瘤所處的微環境變化及其所引起的機體內環境變化。為此,我們確立了中醫證候–微環境–腫瘤表型的對應關係,為胰腺癌的中西醫結合個體化治療提供重要線索;同時,我們進一步完善胰腺癌中醫藥作用模式,在傳統“中藥-腫瘤”直接作用模式基礎上,提出“中藥-微環境-腫瘤”間接作用模式,為發展胰腺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中國中醫藥學會博士研究會理事, 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各種腫瘤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特別是對肝膽胰腺腫瘤的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