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臟外科教授 范慧敏

真實病例

數月前,57 歲的王先生因活動後胸悶、氣促來我科就診。王先生告訴我說,他十年前因冠心病做過介入治療,植入過支架。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吃藥,基本沒有出現過胸悶、心絞痛等不適症狀。然而最近半年,胸悶、氣促等不適症狀頻頻發生,他懷疑自己可能是舊病復發了。經冠脈造影檢查,我們發現,王先生原先放置支架的部位(冠狀動脈前降支)再度出現狹窄,屬於複雜性冠心病的一種,吃藥或再次介入治療都難有明顯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冠脈搭橋手術是最合適的選擇。冠狀動脈前降支是最重要的血管,負責供應左心室肌血液,一旦發生阻塞,會危及生命,患者發生猝死的概率非常高。王先生的情況更加複雜,放有支架的冠狀動脈前降支再度發生狹窄,二次治療的難度非常大,且其身體條件亦不是太好。於是,我們決定為王先生實施小切口心臟不停跳微創冠脈搭橋手術。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術後次日,患者已能喝水、進食。術後5 天,王先生基本康復出院,目前情況良好。

心臟搭橋越來越微創

對於嚴重冠心病患者而言,“搭橋”手術是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人擔心“搭橋”手術風險大,容易發生意外。實際上,目前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心臟“搭橋”手術包括常規手術和微創手術兩種,醫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合適的手術方式,使患者最大程度獲益。常規心臟“搭橋”手術時,醫生需要打開患者的胸腔,使心臟暫時停跳,並利用人工心肺機實施體外循環。“搭橋”後,再使心臟重新復跳。隨著技術的進步,心臟“搭橋”手術變得越來越微創:手術切口只有七八釐米,對於老年患者而言,小切口意味著術後愈合快,疼痛少,出現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低;而心臟不停跳,就不需要實施體外循環,可以避免體外循環可能導致的低血鉀症,凝血機制破壞,肺、腎等器官功能減退等併發症,不僅術後恢復快,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不過,“小切口”只適用於部分患者,好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微創搭橋怎麼做?

手術時,醫生先在患者的胸口做一個7 釐米的切口,隨後將位於左側胸骨後的血管——乳內動脈取下,作為健康的搭橋血管。這種類型的血管長期通暢率高,搭橋後遠期效果好。接著,醫生要找到位於心臟表面、已經發生病變的冠狀動脈(大多為左側冠狀動脈前降支,它是人體最重要的血管之一),在放大鏡的幫助下,醫生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線,將乳內動脈細密地吻合到病變血管的兩端,就像在狹窄血管兩端架起一座橋,為冠狀動脈重建血供“ 通道”。

哪些冠心病患者需要搭橋?

目前,很多冠心病患者對外科搭橋手術心存疑慮和恐懼,更傾向於選擇支架植入治療(PCI)。實際上,支架植入治療有其局限性,並不適合所有患者。冠心病患者到底選擇內科支架治療(PCI) 還是外科搭橋治療(CABG),應當遵循相關指南的建議,以便獲得更多益處。目前認為,左主干病變者,3 支血管病變或2 支血管病變合並前降支近段病變,合並左心功能不全(EF<50)、糖尿病者,出現心肌梗死後併發症(如室間隔穿孔、嚴重瓣膜關閉不全、室壁瘤形成)者,介入治療失敗者,應行外科“搭橋”手術。

專家簡介:

范慧敏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力衰竭專科主任、心臟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同濟大學東方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移植免疫研究所執行所長、心力衰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免疫學會移植免疫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冠心病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委員會委員。擅長冠心病、風濕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的外科治療,以及心肺移植、心室輔助裝置國產化研究和臨床應用。
心臟外科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南院),周一下午(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