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 王 魯

生活實例

58歲的老王在單位體檢時,被發現左肝上長了一個腫塊,並且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第二天,老王趕緊來到某腫瘤醫院就診。經過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以及磁共振等相關檢查,老王被確診患肝細胞癌伴肝輕度硬化,病毒學檢查丙肝抗體陽性,丙肝病毒RNA超過106拷貝數/毫升。老王覺得很奇怪:常常聽別人說,乙肝會導致肝癌,這丙肝難道也會導致肝癌?平時,自己身體好好的,生活也很正常,怎麼突然就得了丙肝,而且已經發展到肝硬化、肝癌?

在我國,慢性肝炎是導致肝硬化與肝癌的主要原因。這裡所指的慢性肝炎除人們熟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外,另一個就是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現今,我國有9,000萬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和760萬丙肝病毒(HCV)感染者。近年來,乙肝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而丙肝發病率則逐年上升,近三年每年有超過20萬新發病例。隨著乙肝疫苗的普及使用,可以預期未來人群的乙肝感染率更會逐年下降。相反,丙肝因缺乏明確的預防手段而相對較難控制。照此趨勢,丙肝患病比例將不斷上升,使之成為繼乙肝之後,又一個導致肝硬化與肝癌的致病禍首。

慢性感染者:肝癌風險較高

丙肝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由HCV感染引起。丙肝與肝癌的發生有著極其緊密的聯係,兩者間的轉變一般經歷20餘年的漫長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肝硬化—肝癌。

  • 急性期 HCV感染初期(2~12周)為急性期,感染者可無明顯症狀。感染HCV後1~3周,在外周血可檢測到HCV RNA,只有少數人可自行清除病毒而痊癒。
  • 慢性期 50%~85%的患者會進入慢性炎症階段,發展為慢性丙肝。目前全球有1.3億~2.1億的HCV慢性感染者。
  • 肝硬化和肝癌期 10%~40%的慢性丙肝患者將進展為肝硬化。其中,又有1%~5%最終進展為肝癌。

HCV慢性感染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我國肝癌患者中,HCV抗體陽性率為4%~10%,HC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為1%~4%。研究證實,任何水平的血清HCV RNA陽性都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通過抗病毒治療清除HCV,可明顯降低肝癌發生率。需要說明的是,與乙肝不同,HCV感染若能夠早期發現並進行規範治療,是可以治癒的。

早發現肝癌:AFP檢測+肝臓超聲檢查

和乙肝一樣,慢性丙肝患者屬於肝癌高危人群。肝癌高危人群是指年齡在35歲以上,有HBV或HCV感染的血清學證據,或有慢性肝炎史者。在此人群中,甲胎蛋白(AFP)篩查肝癌的檢出率為501/10萬,為自然人群的30餘倍。若這些患者同時還伴有嗜酒、糖尿病,或有肝癌家族史,則危險度更高。男性35歲或40歲以上,女性45歲或50歲以上開始進行篩查,每6個月左右進行一次。

目前,常規採用的篩查手段為血清AFP檢測聯合肝臓超聲檢查,檢出敏感度與特異度均能達到92%左右。AFP升高而定位診斷不能明確者,在排除生殖系統腫瘤和妊娠後,可以每1~2個月隨訪一次。由於丙肝患者往往伴有慢性肝病活動,故需同時檢查肝功能。對於肝內有小結節病灶而AFP正常的人,醫生會建議患者每3個月左右隨訪一次;高度疑診者,可以行腹部CT或MRI檢查,以幫助明確診斷。

防丙肝:避免“高危”行為

丙肝起病隱匿,症狀不明顯,易於慢性化。臨床上,已經患丙肝多年而自己根本不知道的病人很多。再加上,常規體檢只檢查乙肝相關指標。這些情況構成了丙肝“三高三低”的特點:高隱匿、高漏診、高慢性化,而普通老百姓則對其認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正是因為上述這些特點,相當部分患者在發現自己患有丙肝時,已經發展到肝硬化、肝癌階段,預後不容樂觀。

雖然目前仍無有效的疫苗能夠預防丙肝,但由於丙肝的三條傳播途徑(血液、性行為和母嬰傳播)是肯定的,丙肝高危人群也已有明確界定,故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避免一些高危行為,可以達到預防丙肝的目的:
①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使用血液制品,尤其杜絕非法採集與供給血液制品;
②避免接受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進行的侵入性操作,如拔牙和內鏡檢查等;
③珍愛自己,遠離毒品,尤其避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④避免共用剃鬚刀、牙刷、紋身工具等可能傳播體液的器械;
⑤忠於伴侶,注意性行為保護;
⑥ HCV感染的婦女在未治癒前,應盡量避免懷孕。

專家簡介

王魯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腔鏡外科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肝膽腫瘤疾病臨床和研究工作20 餘年,擅長各種肝膽腫瘤的外科診治。

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