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主任醫師 唐神結

近年來,儘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條件亦不斷改善,但全球防治結核病形勢依然嚴峻,結核病依然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在世界防治結核病日(3月24日)即將到來之際,特邀結核病專家分析結核病防治中的常見誤區,希望能幫助大家瞭解結核病、戰勝結核病。

誤區一:結核病現在已不多見了。

絕大多數民眾甚至不少醫務人員都認為,結核病早已不多見,即使患了結核病,也是“防有辦法,治有措施”。實際上,我國目前仍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我國的結核病患者數位列世界第2位,我國還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27個耐多藥或廣泛耐藥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在我國,仍有不少結核病患者未被發現;在被發現的結核病患者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未進行治療、延遲治療或不規則治療。可以說,我國結核病的疫情極為嚴重,我國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

誤區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就是結核病。

結核菌素試驗(PPD皮試)主要用於結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核病的輔助診斷,以及檢測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等。許多人錯誤地認為,PPD皮試陽性就是患了結核病。實際上,下列4種情況均可出現PPD皮試陽性:①曾經感染過結核菌但未發病;②曾經患過結核病;③接種過卡介苗;④目前正在患結核病。具體是哪種情況,需由專業醫生仔細辨別。一般地說,兒童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強陽性,提示患結核病的可能性大。

誤區三:結核病是傳染病,都有傳染性,患者都必須住院隔離治療。

人們普遍認為,結核病是傳染病,都有傳染性,患者必須住院隔離治療。這種觀點比較片面。結核病是由結核菌侵入人體所致,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可以發生結核病,如肺、骨、淋巴結、腎等。然而,由於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經空氣傳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淋巴結核)患者並沒有傳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治療2~4週後,痰內結核菌迅速減少,細菌的活力也會減弱,對周圍人群也基本沒有傳染性。目前,大部分肺結核患者可以在家治療,不必住院。

誤區四:服藥後症狀消失,即可停藥。

結核病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後,許多不適癥狀可在短期內消失。不過,結核菌是一種相當頑固的細菌,儘管在用藥2個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殺滅,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結核病患者應堅持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一般為6~9個月,以達到治癒和減少復發的目的。結核病專科醫生將根據患者的病情、痰結核菌檢查、放射學檢查等結果決定是否停藥。

誤區五:患了結核病要“忌口”

很多人,甚至是一些醫務人員都認為,結核病患者要忌口,不能吃海鮮、公雞、鯉魚等。其實,除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鹹的菜)以避免咳嗽加重外,結核病患者並不需要忌口。雞、鴨、魚、肉、蛋、海貨、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

誤區六:結核病患者康復後,就不會再得結核病了。

不少人認為,結核病患者康復後,就有了終身免疫,從此不會再得結核病了。這種觀點也是不對的。結核病患者經正規治療後病情穩定,可停藥。不過,其體內的結核菌並沒有被完全消滅,仍可能有極少量所謂的“休眠菌”或“持存菌”會“潛伏”下來。一旦機體免疫力明顯或長期下降,這些細菌就會“復蘇”,慢慢生長繁殖,當菌量增多到一定數量後,結核病就會復發。因此,結核病患者康復後,一旦發現自己有精力不足、易疲勞、消瘦、胃口不振、潮熱、夜間出虛汗、咳嗽(連續咳嗽2週以上)、胸部不適或疼痛時,必須及早就診。

 

專家簡介

唐神結 上海市肺科醫院結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分會委員兼臨床學組副組長,上海醫學會肺科學會委員兼結核病學組組長,上海市防癆協會培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醫療專長:擅長結核病的診治,尤其對耐多藥難治性肺結核、淋巴結核、結核性腦膜炎、骨關節結核、泌尿生殖系統結核、腹腔結核等疾病的診治具有較深造詣。

特需門診:週四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