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太問詢: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無症狀感染者,讓人十分擔憂。請為我們解說來龍去脈。多謝!

陳醫生回答: 數據告訴我們,當下內地和香港的疫情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沒有結束,目前防控主要有外和內兩個方向:境外輸入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也包括境外輸入的無症狀感染者。

1)哪些人是無症狀感染者?

新冠病毒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咽痛等。如果自我沒有感受到這些症狀,和/或醫學上沒有識別到這些症狀,但是在咽、鼻、喉標本中檢測新冠病毒病原體(核酸)卻為陽性,則稱之為無症狀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實際上大多傳染病都有無症狀感染,如流感、愛滋病、B型肝炎等。

目前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主要來自四種狀況:

1.感染後處於無症狀的潛伏期:病毒潛伏在體內悄悄繁殖,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臨床上各種症狀;

2.痊癒出院之後核酸檢測重新發現陽性:但是沒有再出現症狀;

3.感染後自始至終一直沒有症狀:儘管遭遇病毒入侵,受到感染,但強大的免疫系統迅速動員,把病毒扼殺在萌芽。

4.攜帶病毒健康者:隨著深入認識,發現有些健康者身上攜帶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但是自己沒有被感染(當然沒有症狀),但是可能把攜帶的病毒傳播給別人。嚴格來說,他們只是帶有病毒的健康宿主,並非無症狀感染者。然而通常攜帶病毒健康者不容易與無症狀感染者區分開來。

2)無症狀感染者的風險在哪里?

確診病例有兩個標準,缺一不可:臨床症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陽性。所以無症狀感染者沒有列入確診病人中。

第一種處潛伏期,易漏診,但在1~14天(多為3~7天,少數更長)潛伏期過後表現出症狀,便轉為確診病例,能夠加以控制。

第二種通過加強對出院患者的追蹤檢測,發現複陽及時處理即可,還在可控範圍內。

第三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症狀感染者。如果不做檢測,沒有隔離,不知不覺中被感染,並可能傳播病毒。

第四種更是濳在風險,對疫情帶來不確定性,好在至今發現不多。

3)大海撈針,如何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既然無症狀,就不會就診,無症狀感染者容易“漏網”,成為病毒傳播的風險。所以由管理部門主動追蹤、篩選和監管就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內地嚴格管控下列六個管道的人員,予以主動檢測、全數檢測,甚至多次檢測,從中發現和控制無症狀感染者:

1.確定的與病人密切接觸者;

2.病人傳染途徑追蹤中那些暴露和可能接觸者;

3.在聚集性疫情發生時的可能感染和接觸者;

4.流行病調查時的相關人員;

5.來自境內、外持續傳播國家、地區的人員;

6.密切接觸病人的醫護工作者。

4)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強不強?

無症狀感染者體內有一定數量病毒,有傳染性。不過,因為沒有咳嗽等症狀,通過呼吸道傳染的機率要比有症狀感染者低。但是近距離密切接觸,仍有傳播風險。初步研究顯示,內地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的病毒量較少,傳播能力大致只是有症狀感染者三分之一。

5)目前採取什麼辦法防控無症狀感染者?

一旦確定為無症狀感染者,不必治療,但必須集中隔離14天。一直到分別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之後,才能解除隔離。如果其間核酸仍陽性,必須繼續隔離。

6)無症狀感染者會不會導致疫情第二波暴發?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既要提高警惕,又不必驚慌失措。

初步統計顯示,內地無症狀感染者數量不多,現有病例中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的不到5%。在多管道嚴密防控下,國內無症狀感染者造成的傳播風險相對較低。但是海外疫情洶湧,多管道的防控不易做到。對於境外輸入的無症狀感染者,加以嚴格篩查和追蹤,控制傳播的風險。

內地和一些國家正開啟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對一些人群,做全面篩查和檢測(核酸和抗體)。要做到“應檢盡檢、願檢盡檢”,工作量巨大,投入不菲。比如廣東省複課的學生將進行免費檢測。如上海市開放50個機構,接受自願預約檢測。 隨著高效、正確的檢測越來越擴大,無症狀感染者漏查的機率也越來越低,他們導致的疫情再暴發風險就越來越小。(SH)